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黃帝內經》思維方法論
? 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論。有哲學科學方法論、壹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思維方法論屬於哲學科學方法論,指在思維過程中復制和再現研究對象或現象的各種方式。具體地說就是思維主體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與目的,運用思維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觀對象或客體信息的思維活動的方式或模式,本質上反映思維主體、思維對象、思維工具三者關系的壹種穩定的、定型的思維結構。傳統思維方式是傳統文化的最高凝聚和內核。中醫思維方法論即中醫研究人的生命活動、形成醫學理論體系以及應用於臨床實踐的根本方法。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不同於西醫學的思維方式。這壹獨特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整體思維、意象思維、變易思維等。
壹、 整體思維
(壹)整體思維的涵義
所謂整體思維,就是以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看待世界及壹切事物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把整個世界視為壹個大的有機整體,世界的壹切事物都是連續的、不可割裂的,事物和事物之間具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把每壹個事物又各自視為壹個小的有機整體,部分作為整體的構成要素,其本身也是壹個連續、不可割裂的整體,部分與部分呈現出多種因素、多種部件的普遍聯系。認為天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同源、同構、同序、同律。
中國傳統哲學,不論儒家還是道家,都強調整體思維。《周易》壹書提出了整體論的初步圖式。例如,從全書結構形式上看,《周易》最基本的單位是陰爻(--)和陽爻(—)。陰爻和陽爻三次組合構成八卦,六次組合構成六十四卦。壹切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兇納入八卦、六十四卦系統中,表現出壹種整體觀念。《易傳》以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解釋《周易》。六十四卦六爻同時具有下中上、初中末、天地人之義 ,是壹個天人時空統壹的整體系統。道家代表人物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莊子·齊物論》)天地是壹個整體,人與世界是壹個整體。任何壹個局部都體現著全體,比如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秭稗”等。
“天人合壹”是這種整體思維的根本特點。所謂天人合壹,是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相通、相類和統壹。在傳統思維中,儒道兩家都主張“天人合壹”。道家傾向於把人自然化,儒家傾向於把自然人化,但他們都認為,人和自然界是壹氣相通、壹理相通的。老子的道天地人“四大”,《易傳》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這種整體思維的早期表現。而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天人感應論,則提出了更加完備的整體模式。中國傳統哲學的這壹思維傾向,直接孕育了中醫學的整體性思維方式。當然,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內經》又將傳統哲學的整體性思維具體化、科學化。
(二)《內經》中的整體思維
在整體思維指導下,《內經》建構了壹個三才合壹的整體醫學模式,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並以三才為經,五行為緯,論述天、地、人諸事物的類屬及其相互關系。《內經》的整體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人體本身是壹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內經》將人體本身看成壹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人體內部部分與部分之間既是連續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約、互為作用的。《內經》將人體生命活動整體系統各部分、各要素(子系統)的有機聯系歸結為陰陽對立統壹、五行生克制化、氣機升降出入三種模式。用陰陽模式說明人體生命活動由相互聯系、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兩大類生理機能結構組成;用五行模式說明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多級多路反饋聯系的有機系統;用氣機升降出入模式說明人不但與自然界交換物質、能量,而且人體內部物質與能量也是運動轉化的。
《內經》認為在人生命活動中,人的生理、心理、軀體三者是有機聯系的,即生命能力與軀體形骸之間、精神心理與軀體生理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提出了“形神壹體”和“心身壹體”觀念。在形態結構上,中醫學認為人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組合成壹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壹的機能活動。在生理功能上,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都是互相協調活動的,任何壹個臟腑、器官、組織的活動都是整體機能活動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每個器官、組織在這個整體中既分工不同,又密切配合。在人體這個系統中,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精氣神等要素之間具有相互作用的整體調控規律,在每壹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子系統中又有更小的子系統,又各有陰陽、氣血。在病理變化上,中醫著眼於分析局部病變所反映的整體病理狀態,局部病變對其他部分、對整體的影響,從人天系統、人體內五臟經絡系統、五臟經絡內各子系統等各級系統調控其病理變化。在疾病診斷上,由於各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決定了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可以通過觀察分析五官、形體、色脈等的外在病理表現,借以分析、揣測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從而對患者作出正確的判斷,並進行治療。《內經》中有關脈診、目診、面診等全息診法記載,正是整體思維的反映。在疾病治療上,既註意臟、腑、形、竅之間的聯系,也註意五臟系統之間的聯系。在養生保健上,也體現整體觀念,如在養生動靜關系上強調要動中寓靜、動靜結合、動而中節。
2、人與外界環境構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內經》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壹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天也是壹個有機整體。《內經》有“生氣通天”的論斷,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強調人與外界環境的密切聯系,從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整體聯系中考察人體生理、心理、病理過程,研究人體開放系統與周圍環境交換物質、信息、能量以及隨宇宙節律進行新陳代謝活動的規律,並提出相應的治療養生方法。
人生活於自然環境之中,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如季節氣候的變化,中醫學根據五行學說,把壹年分為五季,認為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就是壹年四時中氣候變化的壹般規律。在四時氣候的規律性變化影響下,人也表現出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生理性適應過程。壹日晝夜昏晨自然界陰陽的消長也對人產生壹定的作用。《靈樞·順氣壹日分為四時》說:“以壹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機能活動產生與晝夜節律變化相似的變化以適應環境的改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壹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地理區域是自然環境中的壹個重要因素。在不同地區,由於氣候、土質和水質不同,也可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如江南地區地勢低平,多濕熱,故人體的腠理多疏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多山,多燥寒,故人體的腠理多致密,體格偏壯實。生活在已經習慣的環境中,壹旦易地而居,許多人初期都感到不太適應,但經過壹定的時間,大多數人是能夠逐漸適應的。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環境同樣會影響人的機能活動,關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內經》指出:“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蹩為攣。”說明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對人的心身機能的巨大影響。《內經》強調人因社會經濟、政治地位不同,在體質方面存在壹定的差異,因此在疾病治療時要因人而異。
總之,《內經》整體思維是壹種有機論思維,它與西方的整體思維有所不同。《內經》強調人體的功能,把現實事物看成是壹個自組織的有機系統,整體不可以還原為部分。西方的整體觀是機械決定論的,它註重的是實體和元素,把現實事物看做是無數的細小部分組成的復合體,整體可以還原為部分。這壹有機整體性思維具有西方精密的還原分析思維所不可及的視野,能夠發現用分解方法所不能及的客體的壹些屬性和特點。因此,中醫學整體思維成為其優勢和特色所在,成為立足於世界醫學之林幾千年的不可或缺的基石之壹。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中醫學的整體思維雖然強調對人體、人與自然社會的整體性、統壹性的認識,卻缺乏對這壹整體各個細節的認識能力,因而對整體性和統壹性的認識也是不完備的。這種思維雖然缺少片面性,但它的不片面是建立在模糊直觀的基礎上,中醫理論整體觀帶有原始的、樸素的、直覺的、想象的成分。這是我們在把握中醫學整體思維時應當註意的。《內經》整體思維與現代系統思維有相同之處但不能等同。《內經》整體思維是系統思維的原始形態,具備了系統思維的基本特征,在壹定意義上兩者是壹脈相承的。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同之處。現代系統論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方法論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中醫學整體論與現代系統論並不在同壹層次上,因此應積極吸取現代系統論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中醫學整體論躍上新的層次。
二、 意象思維
(壹)意象思維的涵義
所謂意象思維,就是指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通過類比、象征方式把握對象世界聯系的思維方式。意象思維作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內容之壹,與西方人重抽象思維的傾向形成反差。
中華民族的意象思維在古代得到特別的發展而早熟,《周易·系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見乃謂之象。”“象”字有三重涵義:壹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現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見的物象和雖肉眼無法看見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擬的象征性符號,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為動詞意。“意”是“象”所蘊涵的事物***的特性和規律。《易傳·系辭上》說:“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所謂“意象”就是經過人為抽象、體悟而提煉出來的帶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義符號。就“象”與“意”的關系而言,意為象之本,象為意之用;象從意,意主象。意象思維的含義在於:壹方面它通過形象性的概念與符號去理解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另壹方面它又通過帶有直觀性的類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認識對象世界的聯系。傳統哲學的意象思維滲透到《內經》中,成為中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之壹。
意象思維主要體現在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之中。取象思維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以認識、領悟、模擬客體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為了歸類或比類,即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從而認為兩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類同,並由此推導出被研究對象某些方面形狀的邏輯方法。取象的範圍不是局限於具體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只要功能關系、動態屬性相同,就可以無限地類推、類比。
(二) 《內經》中的意象思維
中醫學的意象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運用取象比類法建構藏象理論。對於藏象理論的形成,《素問·五臟生成論》提出“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的原則。王冰註釋:“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張介賓說:“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二》)根據五行之象,《素問·金匱真言論》從直觀經驗入手,按照功能行為的相同或相似歸為同類的原則,將自然界和人體分為五類,然後發掘出蘊涵於“象”中的深層的藏象理論。
2.運用取數比類法說明生理病理現象。取數比類是以易數表示抽象意義,並通過易數推演事物變化規律的方法。易數主要有卦爻數、幹支數、五行生成數(河圖數)和九宮數(洛書數)。《素問·金匱真言論》用五、六、七、八、九說明“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的整體聯系。《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五”及數的生克勝復之理闡釋五運六氣的常變規律。《素問》“運氣七篇”用的是幹支之數,通過取數比類推測六十年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與人體疾病的關系。《素問·上古天真論》人體發育與生殖基數的女七男八,即陰陽進退之數;《素問·金匱真言論》五臟四時應數,即五行生成之數。
值得註意的是,取象比類作為人類把握對象世界 的壹種方式,歷來就具有很重要的認識論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類比,可以啟迪人的思維,幫助人們打開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觸類旁通,去認識和發現新的事物。醫家們在醫學實踐中運用這壹思維方法,發明了不少新的診法。但是,取象比類這壹思維方法的缺陷也很明顯。那就是過於註重事物或現象的***性、***同點和相似點,忽視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點。如果要推導出的屬性恰好是它們的不同點,那麽得出的結論就必然是錯誤的。
三、 變易思維
(壹)變易思維的涵義
所謂變易思維是從運動變化觀點考察壹切事物的思維方式。變易思維強調事物的運動變化,註重在兩極對立中把握事物的辯證統壹,因而具有辯證法的特征。變易思維從屬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包含整體思維、相成思維、變易思維。相成思維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兩個方面的統壹體。可以說相成思維是變易思維的基礎,變易思維強調對立兩面的相互作用推動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
在中國哲學史上,變易思維的產生淵遠流長。首先,道家學說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道家的創始者老子認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說明“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內部總是包含著陰陽對立的兩種勢力,正是這兩種對立力量的推動,產生了萬事萬物,由“壹”到“二”到“三”到“萬物”的過程正是道化萬物的過程。老子還提出“反者道之動”的著名命題,說明事物的發展是壹個向其對立面轉化的過程。莊子也強調事物的變化,將事物生殺盛衰之化視為壹個具有連續性、整體性的變動不息的洪流。儒家也把宇宙看成是變動不居的過程。孔子曾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把自然界的變化看成是壹個如江河之水流動的連續過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提出“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強調要考察問題的兩個方面。作為先秦哲學的集大成者,《易傳》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變易思維特征。如果說《易經》本身就是壹部研究“變易”的著作,那麽,作為《易經》解釋之作的《易傳》更是明確的把宇宙規定為壹個運動變化的大過程。《周易·系辭傳》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壹陰壹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認為宇宙的本性就是變動不居的,天地萬物均處於運動變化的狀態,相反相成,相反的雙方、對立的兩面(陰與陽,剛與柔)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這壹思想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醫學體系的形成。
(二)《內經》中的變易思維
1、運用變易思維說明人體生命運動變化過程。《內經》認為人體生命是壹個生長壯老已的運動變化過程,臟腑經絡氣血具有升降出入運動機制與規律。《素問·玉版論要》說:“道之至數……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認為有序的運動變化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內經》還認為,要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運轉,關鍵是保持動態平衡,具體表現為陰陽對立統壹,氣血相輔相成,氣機升降出入,以及營衛循環不止。
2、運用變易思維說明病理現象及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內經》從致病因素與抗病能力雙方的對立鬥爭與勝負關系論疾病發生機理,導致疾病發生的雙方又互為消長,具有相對的性質,因而提出“生病起於過用”(《素問·經脈別論》)的發病觀。又如《內經》從人體各層次機能的紊亂失調以至於衰竭分離認識病理變化,人體陰陽的和諧平衡被破壞如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出入逆亂,則會致病。從氣的升降出入來看,《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說明沒有升降出入,便沒有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也沒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生化過程,升降出入的反常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3、運用變易思維指導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內經》認為診斷施治,必須先審陰陽。要依據陰陽、寒熱、虛實、表裏、氣血、水火、標本等對立統壹的關系的不同性質及其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確立不同病癥的證治規律。就治療而言,《內經》依據本質與現象的辯證關系,提出了治病求本、補瀉調整、因勢利導等治療法則。形成了病治從逆、病治異同等具體治法,法隨病變。《內經》還提出病有標本,治有先後緩急的治則和因勢利導、補虛瀉實治法。
4、運用變易思維指導疾病的預防與養生。《內經》認為,疾病應以預防為主,人體如能陰陽協調,並與天地間陰陽變化相協調,就可以作到防患病於未然,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是以聖人陳陰陽,經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綜上所述,《內經》在研究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診治過程中,大量運用了變易思維的原則,使主觀認識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變易過程。從變易思維本身的性質來看,它與現代系統科學的某些原則非常接近,都主張把事物當作壹個有機整體來看待,並強調從組成事物整體的各個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上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它們都強調事物的變化是壹個“反復”的轉化過程。但是,《內經》變易思維對組成事物整體的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缺乏明確的科學根據,因而,只能說它是樸素的系統變易觀,它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也是籠統的、模糊的。往往更強調事物的變化是壹個循環反復的封閉性過程,而不是系統科學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開放性的變化過程。從實現傳統醫學的現代化來看,變易思維既有崇尚變易、窮則思變的積極的壹面,也有因循保守、安於現狀的消極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