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 ”奉天承運”的思想,到底是從哪裏來的:西周"天命觀"淺釋

「 ”奉天承運”的思想,到底是從哪裏來的:西周"天命觀"淺釋

周人能夠以遠少於商人的人數和遠不及商人的實力,替代殷商成為當時成百上千的方國臣服的新的***主,除了商王朝軍隊不堪壹擊這個對周人而言的"天降大運"而言,與他們在從翦商開始,到穩定政權、大封諸侯的過程中所秉持的行事理念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周人的這套理念,簡單說來就是充滿憂患意識的天命無常、敬德、保民等觀念,統稱為周人的"天命"觀念。 周人世界觀的起點:天命無常 在《史記》中,司馬遷在不同的地方記錄了同壹個故事,講的都是商王武乙(紂王帝辛的曾祖)狂妄地要與天搏鬥,於是找了壹個人來扮演"天",在那個人輸了以後(當然不敢贏了),武乙就殺了那個人,表示他殺了"天"。不僅如此,武乙還把壹個裝滿鮮血的皮囊高高地掛在樹枝上,然後用弓箭把它射破,也就是"射天"。結果,武乙在渭河平原上打獵時,被晴天裏的壹個雷給劈死了(史家推測很可能是被周人幹掉了)。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閑,暴雷,武乙震死。" ——《史記·殷本紀》 從這個故事我們至少能夠看出,周人與商人之間的矛盾並不簡單地因為商紂王曾經囚禁過周文王,而是至少在商紂王的曾祖父那壹輩,也就是武乙的時候,雙方的矛盾在信仰層面已經是"不***戴天"了。 武乙射日 周人早在翦商之前,就形成了壹套自己特有的對於"天命"的信仰。周人所信仰的天,與商人所信仰的上帝,都是當時眾多迷信對象中最高級的、而且是唯壹的神祇,只是商人的"上帝"是壹個處於超越世界,但熱衷於幹預人事的"人格神",周人的"天"卻是人們擡頭就能看見的"自然天",它與人間保持著從天到地的距離,主宰著天地之間的壹切,卻相對不受人的操控和影響。 在周人看來,王朝的更替便是由天命,也就是上天的意誌來決定的,而上天的意誌是無常的。它既可以眷顧從前的夏人,也可以使這種眷顧從夏人轉移到商人那裏。現在,周人已經通過占蔔的方式多次得知,天命將要從商人轉移到周人身上了。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宜鑒於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詩經·大雅·文王》 文王畫像 《詩經》明確地表達了"天命無常"的觀點,商人的子孫臣服於周人正是"天命無常"的體現。周人由此告誡自己人,要以殷人為借鑒,像文王那樣順應天命,時刻謹記,天命並非壹成不變。 "嗚呼! 肆汝小子封,惟命不於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 " ——《尚書·康誥》 從以上周公對康叔的告誡中可以看出,周人不只對外宣稱"天命無常",對自己人也是苦口婆心地告誡"天命不只幫助我們壹家壹姓",要求康叔時刻謹記在心。也因為這個原因,後代很多君主在頒布敕令時,都要以「 ”奉天承運”作為開頭,以顯示自己乃天命所在。 天命轉變的"標準":德行 "天命無常"的觀點顯然是壹把雙刃劍,它既說明了周人取代商人的合理性,也同時說明了天命不可能壹直護佑周人,將來也壹定會像離開商人那樣離開周人。而在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周人認為天命之所以會離開商人降臨到自己身上的原因,和當初天命離開夏人降臨於商人的原因竟然是壹樣的,都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君王在保有天命的過程中逐漸失德,以至於天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拋棄了他們。 "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鹹至於帝乙,成王畏相惟禦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裏居,罔敢湎於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於民祗,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於非彜……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故天降喪於殷,罔愛於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尚書·酒誥》 上文的大意是說,殷商過去的先哲都畏懼天命和百姓,施行德政。從成湯到帝乙都能夠很好地保有天命,不敢、也無暇沈湎於美酒,直到商紂王的時候,自以為天命常在,於是德政不修,驕奢淫逸,沈迷於酒色而不聽勸諫,更不顧百姓死活,所以"天降喪於殷",不是天殘暴,是殷民自己招致的罪罰。 紂王沈迷酒色 在其它的早期文獻中,周公也屢次提及"以德配天"的問題,比如: "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於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於帝……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 ——《尚書·多士》 大意是說商紂王不敬天,引得災禍降在殷人頭上,若不是上天輔助周人,周人哪敢擅自求取王位?因為天降大命,所以要敬畏天命。 類似的警告,在《尚書》中的《多方》、《康誥》、《召誥》等篇目中也都有出現,都是告誡當政者及其統治集團,只有明德、敬德、養德,才能使天命長久地護佑周人的執政。"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不僅是天命選擇和放棄夏、商兩朝的依據,也同樣是天命將來可能選擇或放棄周人的依據。因此,如何才能把好的德行傳遞給天,讓上天知曉並認可呢? 諸侯會盟 "天命"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這種訴求背景下,周人再次展示了他們作為"聯盟者"的大智慧,拋出了"天命在民心"的說法,認為以德配天,說到底就是敬德保民。同樣以成湯取代夏桀,武王取代商紂為例,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因為首先做到了敬德保民,獲得了民心,所以也就同時獲得了天命的眷顧。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尚書·泰誓》 在記錄武王向前來會盟的各路諸侯們誓師情況的《尚書·泰誓》篇中,體現"天命即民心"觀點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上面引文的大意就是說,上天護佑下民,為他們建立君主和師長。當他(君主)能夠(以護佑子民的方式)輔助上帝,就能愛護和安定天下。君主只是"替天行道",是上天安排到人見,替天來保護黎民和天下人的……上天戀愛民眾,凡是民眾所願望的,上天壹定會依從……上天所看到的,來自我的子民所看到的;上天所聽到的,也來自我的子民所聽到的。 不難想象,在那樣壹個盛大的場合,周武王說出這些話,就相當於展示了自己今後的"施政綱領",無論是對於更多的諸侯來臣服,還是對於將來二次克商(當然,這是武王沒有料到的)之後對於殷商故地的安排,都起到了巨大的正面宣傳作用。 夏桀失德,導致商湯革夏命,天命從夏轉移到商;紂王失德,導致周武革殷命,天命又從商轉移到周。周人智慧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從以上事實中認識到了「 ”天命無常”這個道理,因此要想辦法保有天命;還認識到保有天命的辦法是以德配天,而以德配天的具體表現就是時刻註意敬德保民,天命即民意。在這壹理論系統化的過程中,周人不但充分、合理地解釋了自己替代殷商成為新的執政者的理由,更是以"雖然不知未來如何,但只要能做到敬德保民,便能夠長期保有天命護佑"的論斷,嚴肅地告誡自己的子孫應當如何順應天命和民意。 周公畫像 而在這從理論到實踐的壹整套操作中,我們也時刻能夠感受到周人始終存在的、強烈的憂患意識。為了不被天命所拋棄,所以必須謹小慎微,要"毋忘前人艱難",否則,周人自己將很可能面臨和曾經的夏桀、商紂壹樣的結局。歷史事實似乎也壹再證明了周人的這套"天命"理論的正確性,為我們呈現出了壹個民興則國興,民雕則國危的不滅真理。 在"重新認識西周"專題系列的前五篇文章中,我們介紹過周人的起源和他們的祖先後稷他出生就被拋棄,卻氣質非凡,精通農事,後成周朝祖先、社稷之神 介紹過西周的總體設計者周公其人解夢的周公、孔孟眼中的聖人,如何成為我國第壹位「 ”歷史人物”?, 介紹過被周公分封的數以百計的諸侯國從"多而小"向"少而強",並逐步走向統壹帝國的演變歷程我國"統壹"的傳統來自哪裏?, 也介紹了在這壹歷程中伴隨著的曾經握有實權的"國人"階層的消失從「 ”國人暴動”和「 ”田氏篡齊”看西周時期「 ”國人”的歷史走向, 還介紹了從西周到秦漢時期爵位制度的演變先秦人物的身份「 ”鄙視鏈”:爵位是如何從五級變成二十級的?, 以及為分封制和宗法制服務的西周的婚姻制度妳以為古人「 ”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實,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這些都是我們今天通過史料能夠看得見的、或者說能夠還原的歷史。但歷史畢竟只是現象,只有理解了這些現象背後,作為制度或規定的實際操作者的哲學觀念,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現象、以及仍然被那些現象所影響的現在。在接下來的文章裏,我們將會看到,西周的衰落,是如何"完美"地驗證了他們的建立者所拋出來的論斷。 參考閱讀:杜勇《略論周人的天命思想》;黃愛梅《西周史》

  • 上一篇:日本的風俗習慣
  • 下一篇:智能飲水機的功能和特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