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莖栽培法是壹種在播期、播種量和肥水管理上不同於傳統栽培方法的高產栽培方式。其主要內容是冬前積溫550 ~ 750℃時播種(山東10的10月中下旬),大幅度增加基本苗,施重磷輕氮作基肥,春季嚴格蹲苗,拔節後肥水齊打,協調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充分發揮主莖和總穗數的優勢,獲得高產。煙臺市、福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從1981-1985連續五年進行測試。與同時期常規栽培種植的小麥相比,單稈栽培小麥平均每666.7m2增產93.2kg,增產極顯著。適時播種比常規栽培增產37.3公斤,增產效果也很明顯。這種方法的成本比普通晚熟小麥低,只是用的種子更多。每666.7 m2可節約尿素約10 kg,節水1 ~ 2倍,節水90 ~ 180 mm。是節水栽培的重要途徑,可簡化冬前和早春管理,每666.7 m2節水65433。同時,由於後期氮肥施用充足,籽粒蛋白質含量普遍比常規種植提高1%左右。體現了單莖栽培技術高產、優質、低耗的優勢。
單莖栽培方式雖然簡化了小麥栽培的管理,但不是簡單粗放的種植,而是需要在土壤肥力中等或以上,有水灌溉條件的基礎上,精心整地,底肥充足,適時播種,土壤墑情充足,保證密度,全面提高播種質量。應強調以下幾點:
(1)播期
不同的栽培方式有不同的適宜播種期。根據試驗和生產實踐經驗,在日平均氣溫12 ~ 16℃(冬前積溫250 ~ 550℃)條件下播種單莖小麥可獲得高產。說明單莖栽培方式對播期適應性強。只要能保證足夠的基本苗,晚播甚至“覆土”(當年不出苗),也能獲得好收成。如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連續6年(1983-1988)種植的“土力吾”小麥,每666.7米獲得2350 ~ 400斤的好收成。
我國各地生產條件差異很大,各地播期應根據當地氣候和生產條件確定。把握日平均氣溫12 ~ 16℃集中播種。如果日平均氣溫在16 ~ 18℃,采用單莖栽培方式,小麥適宜播種期可由過去的十幾天延長到1個月以上,不僅延長前茬灌漿時間,增加產量,而且是有利的。
(2)種植密度
小麥單莖栽培靠種子保苗,苗保穗,要求基本苗等於或略低於適合這種栽培方式的穗數。根據多年試驗和生產實踐,如煙農15多穗型品種每666.7 m2適宜穗數為60萬~ 65萬穗(常規栽培為50萬~ 55萬穗),適宜基本苗為55萬~ 60萬株;而魯麥7號適宜穗數為45 ~ 50萬,其適宜基本苗為40 ~ 45萬。
單莖栽培密度高,前期容易株間擁擠,後期由於小麥株型緊湊,容易出現小麥株間漏光。為了協調矛盾,要盡量減小行距,壹般行距為10 ~ 15 cm。播種前要精挑細選種子,選用大粒種子作為種子,做好發芽試驗,準確計算播種量,這是保證秧苗整齊、完整、足,提高小麥整齊度的重要環節。
播種量和播期要適當搭配,壹般應在冬前積溫550℃左右時播種,基本苗與穗的比例為0.8∶1;冬前積溫在350 ~ 480℃時,苗穗比為0.9∶1;冬前積溫低於350℃時,苗穗比為1: 1。
(3)施肥
單莖栽培技術的施肥方法與常規栽培技術有很大不同,其特點是要求施有機肥為基肥,壹般每666.7㎡施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其次是磷肥,壹般7 ~ 10.5公斤五氧化二磷。全生育期施氮量中產量田每666.7米約265,438+02公斤,高產麥田每666.7米約65,438+04公斤。土壤含氮量高的地塊可不施氮肥作基肥,含氮量壹般為施氮總量的30%作基肥。第二年春季,嚴格蹲苗,從拔節到舉旗期(壹般以露旗葉端效果最好),分類追肥。壹般肥力較高、苗情較好的土壤,可以在旗葉露地時追肥。土壤肥力差、缺麥重者,可在拔節期(即第壹節間地上約1.5 cm)追肥。
4.水
控制澆水時間和澆水次數是單莖栽培成功的關鍵。單莖小麥播種晚,冬前生長量小,消耗土壤水分少。所以在播種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壹般不澆冬水和綠水。對於漲水,只要0 ~ 20cm土壤含水量不低於田間持水量的60%,春季拔節至旗葉尖後可配合追肥澆第壹次水,開花至灌漿期可澆第二次水,壹般二至三次水即可滿足小麥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在特別幹旱的年份,可以適當增加澆水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