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八年十九日(公元1848年九月16)。偉大的漢學家、著名的教育家孫詒讓,出生於浙江瑞安縣城西北二十五裏的夏衍村(今瑞安市桃山區盤岱鄉夏衍村)。他年輕時的名字是朱曉,也叫韓德,後來的名字是易讓,字鐘松(壹個沖榮),另壹個名字是“刷”。他父親說道光三十年成了秀才,進了翰林,花了二十年在中外。
孫詒讓的治學是受父親影響的。當他五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兩個親戚住在北京,從他的父親那裏學習。九歲時,他獲得了李周,十歲時,他加入了團體會員。他喜歡每天瀏覽漢魏系列。鹹豐八年(1858),孫出任安徽安慶知府,從京返回。13年,我學會了辦學,也就是起草了壹卷《廣韻姓氏出版疏證》。十六歲,讀範姜《漢學史》和《清代經學闡釋》,知道清代儒家管理經學、史學、儒學、小學的家法。十八年,他寫了壹卷《白虎焦桐蔔》。二十六歲時,他開始起草長篇版的《李周正義》。
在求學的道路上,他自言自語地說:“不沈湎於文史,隨意瀏覽,久而久之,就知道學古學,就是學古人,所以出家,絕不會學別人。有了四部古書,壹個好學者就可以向自己學習了。”可見他從小繼承家學,基礎紮實,後來又學了很多書,所以作品和學術成就超過了前人,主要是因為他自身的專精。他19歲參加高考,以第壹人的身份進城。次年,浙江鄉試,中國同知治科舉。但後來因為鄙夷八股,八歲上車,沒有成為秀才。
在同治七年(1868)至光緒五年(1879)期間,他在江蘇、安徽、湖北三省侍奉父親,這使他有機會與全國各地的學者、文人交遊,相互學習,並從父親對俞樾、張之洞的喜愛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對幹嘉訓詁的研究,特別是對段玉裁、錢大昕、王、父子和諸子的遵從,走上了正統的樸學之路。光緒元年,他嘗試三營禮部失敗後,由於父親的安排,在山西簽了捐援案,卻不想做官。他只在刑部走了四個月,就告假回去找他父親,當時的安徽按察使,依然埋頭讀書。
此後,孫被調往湖北和江寧,而他壹直隨清官,從安慶到武昌,再回到南京。光緒五年(1879)秋,孫農延隨太仆寺入仕,他也回到了家鄉。中間除了按照父親的吩咐反復去北京考試,又因為參與學術事務去杭州的,都是在家裏搞寫作,出不去。晚年歲,又在鄉下組織了壹個抵禦外侮的團體,議改革以求富強,興學育才,辦實業助民生。清廷開設了專門的經濟部,中外大臣陳寶楨、瞿鴻*、張柏芝、康敬沖、段方、張之洞推薦了三次,都沒有去。禮部被任命為史靜大學堂的監事和禮部博物館的總經理,但他們也堅持辭職。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年六月二十日)病逝,享年六十壹歲。孫詒讓的學術生涯,從他十三歲開始寫作,到他去世前寫下《尚書·平行枝》壹書,歷時四十八年。著有《廣雲氏刊誤》、《白虎通校補》、《劉力貞微》、《溫州經籍誌》、《溫州古越集》、《古蜀拾遺》、《李周正義》、《雜氣》、《墨子簡》、《墨子簡誌》等。還有很多其他的沒有造出草來,比如《經籍誌》、《四部別錄》、《韓石紀》、《中國古代大小篆進化表》。
研究範圍包括經學、史學、哲學家、古文字、校勘學、目錄學、金石學、文獻學。能創新發明,超越前賢。他的學術研究方法是基於學校科學和文字學。所以整理古籍,可以用古人的語言來解釋古人的作品,而不至於牽強附會,說古籍有很多錯字、疑點、錯誤。他釋疑解惑之後,常常加雲撥雲見日,使人豁然開朗。對於經學的管理,他繼承了南宋永嘉學派的學風,認為經學和記載的法規制度都是以其精微之言,針對時弊,取得成效。可以說,他治學的根本目的是取經,經世致用。
孫詒讓的20多種著作尤其著名,如《周禮正義》、《墨子註》、《雜氣》、《古文章句集》、《文琪舉例》、《明元》、《溫州經誌》、《林》等。
《周禮正義》是壹部論證周代官制的書。它是清代新經典中最新的學術巨著和最高成就。《李周》原名周官,西漢末年被劉欣稱為,東漢鄭玄、唐代賈編輯。但這部經典由於官職眾多,人物古老,訴訟漫長,很難治療。同治七年,孫詒讓認為《周朝正史》壹經問世,便是周公帶來太平之法,脫胎於政教,決心為之重新研究。壹開始,羅菊的《漢唐至清代儒學論》被記錄為長本,後有《周官正義》,再有《鄭疏》作為補充,記錄了儒學的不同含義,以供討論和區分。但是他把自己當成了校對,還是有壹些錯誤。
孫詒讓視翟墨為聖人,墨子是“振興世界,拯救我們的生命”的書。十年禪修後,他會集眾議,根據《爾雅》、《說文》糾正他的教誨,根據古文、篆書、隸書校對他的文字,從而改其錯誤,簡化文字,便於背誦。他還對墨學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在書末寫了《墨家傳》、《墨家年表》、《墨家教考》、《墨家概論》、《墨家諸子鉤沈》,為後來的墨家學者研究開辟了許多途徑。於是這本被埋沒了百年的古書,得以重獲光明。該書出版於光緒二十壹年,德清俞樾作序稱贊:“墨子以來無此書。”梁啟超認為:“既然這本書問世,那麽《墨子》是人人可讀的,近代墨學的復興都是以這本書為指導的。
要治訓詁學,必須對篆書有所了解。在我國歷史上,鐘鼎字從宋代開始就有歐陽修書寫。雖然可供臨摹、解讀、評論的書籍越來越多,但只是收集材料,未能深入發掘。甘家文人只是固守《說文解字》,從不越界。直到清末,吳大猷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著有《說文解字》、《說文解字》,並從全文出發探討字形和文字的意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孫詒讓從十七歲開始就迷上了金文。盛年時,他去了趟焦山的周鼎,帶回了幾十篇論文。據說這三十年來,我們見過幾千種拓墨,每次想起來都像古人。他的三卷本《古書拾遺》是根據吳大猷的書改編的。用字與金文校勘,並以宋代薛尚公的《鐘鼎彜歷代手工筆記》、清代阮元的《鐘鼎雞骨齋手工筆記》、吳榮光的《雲清閣金石錄》三書的錯誤為例。嗣和的《古》讀之,反復琢磨,又獲得新的含義,並於光緒二十九年寫成兩卷本《古論》,以糾正的誤解和他以前的著作。他的成就超過了他的前任。然而,他對古文字的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甲骨文時,丹徒劉鶚選編甲骨1000塊,光緒二十九年(1903)印成《鐵雲藏龜》六卷,公之於眾。
孫詒讓楷書軸
描述:長123厘米,寬29厘米。
當時學者張半信半疑,直指其為偽造品。而孫詒讓,看了他的書後更是如獲至寶,認為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材料。我努力思考,努力學習,解釋它的形式和意義。我把甲骨文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區分,把大部分的字都壹壹區分了。次年(1904),我寫了第壹部甲骨文專著——《文琪例》兩卷,開啟了甲骨文研究之路,成為這項研究的先驅。第二年,孫詒讓將《說文》中的金文、甲骨文、石鼓文、貴州紅巖等銘文與《說文》中的古文字進壹步校勘,列舉其差異,明確其變化的根源,以此來探討古文與《大小傳》的演變,並撰寫了《明遠》等七部著作,對古文研究提出了壹些新的見解,將古文研究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就像《雜氣》是孫詒讓通過閱讀周、秦、漢、魏、齊梁30多年來的78種古籍,並與他人的意見相互參照,從而校勘文字、釋疑糾錯而成的壹部考據名著。其考據、釋義皆詳審,學者交口稱贊。《舒舒林》是他晚年走過的壹個學術系列。書中收錄各類考據、語句、解說、序跋、鐘鼎解說、金石、筆記等專著120余部,展現了他壹生學術的全貌。
《溫州經典編年史》是孫詒讓早年對唐宋至嘉道時期溫州1300余種著作的專著。分類遵循四個部分,副標題是指四個數據庫的總目錄。每本書下都收集了原書的序跋和前人的評論,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宣示其精華,修正其錯誤。這本書寫於光緒五年,歷時八年。從那以後,各縣市都在寫地方文藝,為夫所導。
總之,孫詒讓寫的每壹本書都會更有原創性。余杭的張為人傲慢,但他非常欽佩孫詒讓的知識。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在給孫詒讓的信中說:“自德清定海二司(俞樾)生,失其光,得其獨夫。”他還誇贊自己的學術成就,認為“治六藝,次於墨家,其專足以搓韓吉,三百年必翻壹番!”享有盛名的晚清,異彩紛呈。真不愧為甘佳之後的樸學大師。孫詒讓從東方西學而來。早在光緒十二年(1886),他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文明和政治思想。後來,痛苦的民族危機進壹步強調新學,多方搜集時事政治書籍,探索救國強國之道。他坐而思之,起而行之,逐漸走出書房,闡述西學,討論改革,興辦實業,推廣學校,試圖啟迪民智,革新政治,以救亡圖存。
自甲午中日戰爭以來,當年7月,孫詒讓挺身而出,毅然承擔起瑞安縣防治局總局長的重任。他告訴浙江巡撫廖壽六項重要任務:封鎖海口,修復城墻,建造堡壘,購買軍火,檢查嘉寶,籌集捐款。並努力在瑞安策劃實施。清廷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孫詒讓感嘆“今日形勢險惡,天下變涼,幾年來前所未有”,於是舉著“移山填海之徽”,主張成立興儒會,並寫了《興儒會簡例》第二十壹條。他希望通過這個民間組織,“整合谷中四十萬人”,民眾集資辦銀行、辦企業、修鐵鉻、開礦。
康有為給公車上書,要求改革,要求變法,深深佩服其中的癥結所在。而戊戌變法的失敗,庚子之戰的恢復,孫詒讓感嘆時世艱難,心情沈重。光緒二十七年春,清廷迫於形勢,重申變法維新,並下詔求字。在盛宣懷的要求下,孫詒讓做了10天的杜門。針對當時的政治弊端,他寫了40篇《變法篇》,主張廢除朝臣,清除冗官,廢除內務府和宦官,建立預決算的財政制度,設立議會,設立報館,允許民眾發聲,設立商會,實行民兵,經營警務,管理冶煉,開辦工廠,重耕大量內容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盛宣懷壹直不敢去投奔陳,但他知道所謂的變法只是壹個謊言。
至此,他深感清朝政治無望,政治立場由忠君救國轉為同情反清革命。當時浙江是光復會的根據地,革命活動風起雲湧。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秋瑾被捕。他讓湖廣總督張之洞打電報給他的侄子浙江巡撫張增,設法營救他。光復會成員、嘉興“文泰初會館”會長敖在溫州避難。他深為“雍、芮耳目甚多,非避噪之地”所憂,通過朋友保護他們免受東侵。同年,樂清虹橋強明女子學校主任、光復會成員陳乃馨聚眾發表“新民歌”演講,宣傳革命,縣裏下令逮捕。陳謙來到溫州,孫詒讓鋌而走險,將其延伸到家中,保護其不渡日,並再次挺身而出,與浙江公使鮑芬、溫州知府西倫等爭奪,為陳乃新申遺辯護。
幾經波折,這場風波終於平息。這些都說明,孫詒讓在壹定程度上是順應時代潮流支持舊民主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這也是他壹生難能可貴的。晚年的孫詒讓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墨家的實幹精神,努力為桑服務,興辦教育,開展各種實業活動。光緒二十二年(1897)至三十二年,與黃、紹弟兄弟等人創辦瑞安農民友好協會,並試圖改良農耕、桑作。嗣還派人到湖南、湖北兩省視察礦山,成立了壹個有錢有勢的礦業公司,在永嘉開采鉛礦。為了開辟海上交通,成立了大新輪船公司,包租湖廣汽船航行於瑞安和上海之間。後來和南通張謇等人在上海成立江浙漁業公司,漁船開始在沿海地區使用。
光緒三十壹年(1905),秋、七月,瑞安成立縣商會,推舉孫詒讓為宰相。他在任期間,為收回蘇杭甬權,與常守謙、劉金早等成立浙江路拒會,並在瑞安設立分會召集清廷,堅決反對借英,努力籌措自辦經費。在地方事務上,孫詒讓認為“自強的起源不應先於學問的發展”。所以他在教育上花的心血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從光緒二十二年(189)開始,他在瑞安壹個縣開始了他的教育,創辦了壹所算術學院(後改名數學與規劃學院),培養科技人才。它對德智體教育的培養和書院的管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幾天後,他創辦了方言館和瑞平化學學校,專修外語和化學,還在縣城創辦了養蠶館,改良養蠶技術。經過五年的辦學實踐,光緒二十七年(1901),學計劃館與方言館合並擴建為瑞安總校,分中、西、數三個專業班,對15歲以上、30歲以下學生實行中等教育。為了普及教育,芮城各個角落都設立了四所蒙學,作為幼兒上學的場所。後來,建立了德祥、義烏和文軒三所女子學校,使中產階級家庭的婦女也有機會接受教育。在培養師資、造就專門人才方面,他曾派遣高飛、瑞安增通學校的陳凱、徐帆到日本學習數學、物理,並邀請日本家長建議孩子在高飛學習。壹年之內,有20多名學生在瑞安杜東留學,這是浙江教育史上第壹次出國留學。光緒三十壹年(1905)八月,清政府決定廢除科舉,設立學堂。
孫詒讓在文初人和兩國政府的提拔下,於當年10月出任文初教務處宰相。他的教育事業從瑞安縣推進到浙南。孫詒讓在擔任教務處總理期間,首先對溫州附中進行了整頓。並深刻認識到,要普及教育,必須培訓教師;培養師資完全靠師範教育。次年夏、六月,決定在文初設立師範學校。溫度學校的地址是在司前的前學校教師大廳。
為了解決建校後的建設經費和常年經費,他極力排除頑固勢力的幹擾,在官紳之間扶持。花了三年時間,累死我了。最後,以3.6萬元巨款,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成溫州師範學校,校舍13棟,平房12間。那壹年,有240名學生註冊。提前,為了培養小學教師以解燃眉之急,我曾經在溫州附中舉辦過物理、化學、博物、體育、音樂等科目的研討班,半年就快畢業了;同時,集合各科小學教師,每年暑假舉辦短期研討會,提高在職教師素質,逐步使新教育事業步入正軌。在任期間,他* * *籌集教育經費50多萬元,在溫州16個縣創辦各級學校300多所。他對山林開發的貢獻受到朝野的稱贊,被任命為學部二級顧問官,浙江省學者。
光緒三十三年十壹月,被全省學界推舉為普通教育會會長。(蔡元培校長上任時間不長。副總裁孫毅出任總裁)。此時,他環顧國內教育形勢,結合自己十幾年的辦學經驗。回復陳在教育部的“教務平議”和“教務科議”,對國家教育計劃提出建議。其陳都是壹個精辟的見解,擊中要害。他這種講工作、實事求是的作風,除了學術著作,在教育上也是看得到的,真的是新教育的先行者、開拓者。孫詒讓死後,《清史稿》出版。後來溫州六縣的人,為了記住他們的拓荒教育,買地建園,建園圖書館,以示敬仰。瑞安故居圖書館玉海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甌海區慈湖南村詞園和詞庫的詞作也是溫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哲學家走了!他壹生的輝煌成就流芳百世,贏得了人們無限的尊敬。
註意事項:
①《答日本館弘森》壹書。
②吳請向歷史博物館申報孫詒讓的事跡。
(3)康《泰勒楚辨孫遺傳》
④《玉川Xi學院學生後記》
(5)《清人整理舊學總成績》
⑥康·《張氏叢書·魯文二·孫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