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區是以壹座建於清朝唐朝時期的鼓樓命名的。1180年的悠久歷史為海曙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轄區內國家、省、市文保單位多達17處,市、區文保點近130處。月湖,寧波的母親湖,建於宋代,位於海曙腹地。舉世聞名的私家藏書聖地“天壹閣”在喧囂中靜謐,藏身於商貿繁華的海曙中心;浙東學派創始人黃宗羲講學的“白雲村”,散發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如何將海曙區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轉化為綜合實力的強大驅動力?海曙的經驗是做歷史文化的“守望者”,在保護中發展,在挖掘中提升。
守護,就是傳承,鞏固,關愛。
近年來,海曙區不斷加強歷史遺產保護,通過三次普查,摸清了民間“遺失”的文物。2007年啟動新壹輪人口普查,目前已完成80%。
在文保經費投入上,海曙區絕不“小氣”,文物保護有了物質保障。近兩年來,海曙區政府直接投入文物保護資金500多萬元,壹批文物修繕改造工程開工:2006年,區政府投入200萬元開始修繕省級文保單位林宅;2007年,區政府投資65萬元,對張蒼水故居二展工程進行修繕;2008年,政府設計投資654.38+80萬元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王祖墓進行了環境改造...
海曙區還構建了龐大而專業的遺產保護網絡。2003年,海曙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者協會成立,目前會員已經發展到150多人。協會不定期組織各種文化之旅,分散在各個領域的業余館員發揮著積極作用。2006年,海曙區兩名業余館員被評為省級優秀館員。
得益於充分的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在海曙區掀起了“全民總動員”之風。“5.18”國際博物館日、6月“中國遺產日”、“12.8”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宣傳周等特殊日子是海曙區文化遺產宣傳的亮點。海曙區文保部門連續兩年與社區壹起舉辦“城市的記憶”廣場故事會,由群眾講述自己的歷史和身邊生動的事情,讓保護意識融入人們的生活。在海曙,文化底蘊不再“偏高”。文保部門聯合天壹閣博物館等市級文物單位,多次“開”起“文物大篷車”,將文物送到社區展覽。天壹閣的獨特收藏也在去年首次被印成冊,進入尋常百姓家。
希望是希望,是融合,是創造。
圈地不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最好方式。海曙區在保護中註重開發利用、轉型升級。
寧波的八個歷史街區中有七個位於海曙。通過對這些重點區域和地域的整合開發,將具有各種文化特色的街區呈現在公眾面前。於嘉祥地塊啟動,計劃保留原有的20處文物和歷史建築,完整再現古城傳統風貌。南塘河歷史街區周邊的宋代著名學者袁氏家族大型民居建築、新中國電影事業先驅之壹袁故居等均納入街區統壹規劃。
抓住區域文化的重點發展,海曙區打造了壹個又壹個精品文化。在豐富的歷史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是浙東的學術文化。作為“課史後第壹人”,全是浙東文化的集大成者。海曙區註重投入,深入研究和挖掘,認真繼承和發展全及其代表浙東學者的思想成果。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國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區政府對泉墓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先後於1993、1994、1999三次進行了修繕。今年,海曙又投資180萬元,使其陵園恢復整潔、莊重、古樸典雅的狀態。
以活動發掘內涵,讓海曙區的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去年9月,海曙區在月湖寶奎巷舉行研討會,紀念歷史文化名人石昊誕辰900周年。寧波文化界人士及施氏後人7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探尋施氏家族在寧波留下的諸多遺跡,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在討論中愈加清晰豐滿。海曙還積極開展國際歷史文化交流活動。被譽為“第壹才子”的日本畫家雪舟壹直把寧波作為他的第二故鄉。他回到日本後的第壹幅畫,都是以浙東的山川為背景。最近,日本17世紀畫家雪舟的弟子默頓兩次到訪寧波,海曙是其中重要的壹站。韓國電視紀錄片制作公司也來寧波拍攝故事片《雪舟》。
海曙區從文化遺產中深挖現實意義。全主張實事求是,銳意創新,不做強人,崇尚忠誠,威武不屈。這些精神不僅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與當今倡導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如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近年來,海曙區從這些傳統精神中汲取養分,總結出“博納兼容、誠信厚德、開拓務實、追求卓越”的“海曙精神”。
致力於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海曙,已經綻放出了壹朵朵文化奇葩。2008年6月5438日至2月65438日至10月20日,海曙區與國內歷史研究最高學術權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作,成功舉辦了“泉與浙東學術文化國際研討會”,這是近年來研究明清浙東學派層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省和中國的50多位權威專家學者在會上提交了學術論文,進壹步明確了泉和浙東學術文化在中國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擴大了浙東學術在海外的影響。“這樣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在海曙會越來越多。”海曙區文化部門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