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0月23日)中國臺灣省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青、李琳、林大悲、林婉緹、安夏、清玄、袁婷。
1953 2月2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縣。從1967開始,我就住在臺南,在瀛海中學讀書。在1970,報紙上發表了十篇遊記。1972,考上了世界新聞學院。1981年出版散文集,暖壹壺月光酒。1986年,散文集《紫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中的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凡的茶不平凡》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散文集《清歡軒香》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散文集《快樂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 65438+10月23日,在臺灣省因病去世。
中文名:林清玄。
林清玄Mbth
別名:秦青、李琳、林大蓓、林婉緹、夏安、清軒、袁婷(均為筆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中國臺灣省高雄市旗山
出生日期:1953年2月26日
死亡日期:2065 438+09 65438+10月23日。
職業:作家、散文家
畢業學校:世新大學
信仰:佛教
主要成果:1979中國時報文學獎。
1985國家文學藝術獎
代表作品:菩提十書、純蓮、桃花心木、人生化妝、身心安頓。
性別:男
人物體驗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市高雄縣,壹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八歲那年,我立誌成為壹名作家,從此養成了壹生讀書的習慣。
從1967開始,我就住在臺南,在靠海的瀛海中學讀書。我壹邊讀書,壹邊寫作靠投稿賺生活費,每天堅持寫1000字。1970年,《旅行十記》在報紙上正式發表,引起關註,確立了做作家的誌向。1971年,高中畢業。
1972考入世界新聞學院(現代新大)電影系,就讀於臺北。師從宋存壽、丁善思、陳耀圻等導演,創辦《電影雜誌》並任社長,《奔跑》雜誌任主編,《新聞周刊》任主編。
1973年,出版了第壹本《陽原唱遍千千》。1974年出版第二本《荷花開》。1975年出版散文集《雛鳥歌唱》。1976,大學畢業。1976—1978,服過兩年兵役。65438-0978選擇華夏時報(海外版)當記者、導演、作家、主編、總編輯。
1978,離開報社後,加入臺灣省中華電視臺任策劃部主任,主持電視臺生活筆記節目,主持中國廣播公司林清玄時間的磁帶節目。1979,獲華夏時報文學獎。1981年,散文集《文怡·月光壺酒》在中國臺灣省出版。
1985,他因為厭倦了傳播領域的工作而辭掉工作,去大溪山靜修,打算寫點佛教的真實體驗;同年獲國家文學藝術獎。1988年,他下山開始寫“菩提系列”和“現代佛教系列”,到處演講。
1990年出版散文集《紅塵中的菩提》。1995-1996,再次關閉,準備出版有聲書系列。1998出版有聲讀物《打開心中的門窗》。1999年,散文集《暖壹壺月光酒》在中國大陸出版。
2000年,有聲書《走向光明的地方》發行,再次暢銷。2008年,散文集《平凡的茶不平凡》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散文集《清歡軒香》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散文集《快樂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 65438+10月23日,在臺灣省因病去世。
個人生活
1979年,林清玄結婚,與陳彩鸞離婚。1997年,林清玄與方春珍結婚。
主要工作
(:)
創造性特征
主題
佛教思想
林清玄以佛教的視角審視世俗社會,思考現實生活,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豐富的佛教智慧。他的佛教智慧並不完全等同於佛教哲學。是林清玄對佛教哲學的通俗解讀,也是他自己對佛教哲學的獨特理解和感悟。他常常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自己的親身生活體驗來感知佛教,從人情的培養中理解佛教的義理,從人格的完善中體驗佛教的意蘊,將佛教的智慧與人文理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表現出強烈的入世情懷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把學佛和理解人生聯系起來,顯然是融入了儒家的“心”論。。
人文思想
林清玄通過對“佛性”的探討來探討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這種人文色彩主要體現在儒家的人格修養理論中。林清玄從“人格”的角度論述“人性”。他希望借助“佛性”重建理想的“人格”,恢復傳統文化中失落已久的“人性”,從而達到凈化世界、建設“人間凈土”的理想。林清玄的佛教散文在創作中以佛教為背景,融合了儒家的人格修養理論,將佛教智慧與人文精神巧妙地結合在壹起,達到了佛教理念與人文理想的和諧統壹。
人生哲學
林清玄是壹位生命意識很強的作家,這主要體現在“保護學生”的觀念上。“護生”不僅是保護生命,更是珍愛生命,敬畏自然。林清玄進壹步發展到關註生命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他以壹種悲憫的情懷關心世間壹切眾生,保護他們的生命,拯救他們的苦難。林清玄的人生經歷不是純理論的,而是有切身感受的。在他的作品中,林清玄的生命意識可以從他的規勸生命體驗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支配著這種情感。
人生哲學
林清玄反對關於前世來世的消極悲觀的人生哲學,強調今生的意義和今生的價值。這就是禪宗“活在當下”的人生哲學,其實就是以超然的態度對待世俗生活,力求從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去領悟,去看清自然。林清玄充分把握了禪宗“活在當下”的人生哲學,並創造性地發展了這壹哲學。事實上,林清玄從這種人生哲學中看到了壹種面對現實的勇氣,對遭受挫折的人有很大的啟發。林清玄總是用這種想法鼓勵處於人生低潮的人,希望他們走出過去的陰影,放眼未來,走好眼前的每壹步。
關於城市文明的思考
林清玄總是從“鄉下人”的角度看待城市文明,從“人性”的角度反思城市文明。他從都市文明中看到了人性的墮落和人情的軟弱,批判了都市人對名利的追逐和驕奢淫逸,思考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城市文明讓他失望,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家鄉,通過童年的回憶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這樣,他的文學世界和沈從文壹樣,形成了城市文明和農業文明的二元對立。他的作品往往在這種二元結構中對生活和社會進行反思,從而表現出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林清玄從民族的高度看待城市文明,對民族的發展表現出深深的焦慮。
藝術表現手段
構思技巧
林清玄散文的意圖,往往可以從這個到那個,從外到內看出來。正如他曾經說過的,文章要“向內探索,向外追求”。他的散文創作通常來源於平凡的事物。在優化書面語言的同時,將意義系統地展現出來,揭示生活的奧秘,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心痛。比如《黃昏菩提》壹文中的“從有蟻巢的菩提樹蔭到陽光浪漫的黃昏,我深感震撼。我感覺生活在鄉村的人是生活的本質,而生活在城市的人需要壹些古典的意境,溫柔的意境,壹些汙染後可以平靜的智慧”,這顯示了作者通過菩提與生活和意境相關聯的智慧。思路也是從壹個場景轉換到另壹個場景,讓散文有了非常玄妙的哲學體現。
語言藝術
林清玄散文的語言清新雋永,語言形式靈活多變,在藝術傳播過程中具有非常強烈的意境。比如在《家家有明月,戶戶有清風》中,描述了人生幸福的源泉。“生活中的快樂來自於壹個人心靈的突然開放,因為在壹個人的心中有壹個情感的殿堂。”本文描述了隱喻和想象的藝術形式,充分展示了幸福的文化內涵。再比如,在《葉阿姨的榮華富貴》中,他認為意境並不是壹個特別的內容,生活中的榮華富貴並沒有特定的意義。指的是人們憑感覺發現生活中的小秘密,描述的內容是“境界並不來自於任何特殊地方化平凡為神奇的繁華”。通過這種優雅的藝術描寫,傳達了文章所蘊含的意境和意境,充分展示了散文的語言特色。
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語言受到清新幽默的禪語的鼓舞。壹般來說,幽默的語言形式只能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中表現出語言的幽默特征,而在林清玄的作品中,語言在緩慢的敘述中充滿幽默,具有淡雅芬芳的禪語特征。比如《沸雪》有這樣壹段描述,“據說北極的人因為天氣冰凍,壹說話就變成了冰雪,裏面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語言猶如清新的風,充滿了感性和厚度,使其作品的語言含蓄而有力。通過這些巧妙的文字和洞見,作者的人生歷程得到了極至的體現,文章的語言也達到了溫馨美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
因為林清玄想在散文中體現出宗教情懷中的壹種道德觀念,表現出佛教慈悲、善良的特點,散發出強烈的平民情懷和平等意識,所以他在散文中經常刻畫社會底層的人,比如小職員、遊民等。比如《風格大盜》講述了林清玄在被警察抓住後,無意中寫了壹篇關於壹個小偷偷竊方法和風格的批判性報道,實際上讓壹個小偷在二十年後走向了光明的未來;《天下第壹》通過壹個學藝術的年輕人的故事告訴人們,壹個人最重要的是身心的調和,而不是凡事都要逞強不屈,和別人較勁。
獲獎記錄
(:)
性格評估
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其宗教經歷與文學的融合。他結合自己的生活用優美的語言講述了佛教精神,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與佛教的密切關系,創造了獨特的佛教美學。(中國臺灣省作家張曉風評論)
(林清玄)文字如流水,語言如冬日。(國際佛光會世界協會會長石興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