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柳州民歌的歷史淵源

柳州民歌的歷史淵源

柳州民歌始於何時,尚難確定。但根據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歷代名人的記述,足以看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說柳州民歌始於唐代,這與柳州家喻戶曉的劉三姐的傳奇故事有關。相傳,唐代壯族女子劉三姐,性格豪爽,聰明伶俐,口齒伶俐,善唱民歌。她用民謠對抗地主老財,最後被官兵追殺。她從玉峰山跳進小龍潭騎魚。從那時起,柳州人民就把劉三姐當作自己的歌神來崇拜,並廣泛地唱民歌來紀念她。市中心的玉峰山上曾經有壹座石雕,上面刻著劉三姐的畫像和壹首民歌:“唱得好,唱得好,彈得好;如果妳不相信我,看看劉三姐。妳得坐在鯉魚石上唱歌。“至今,玉峰山上仍有‘三界巖’、‘對閣坪’等遺跡。

柳州人崇尚唱仙,崇尚山歌,民間山歌非常活躍。各地關於民歌的傳說和故事也非常豐富。柳州市柳江縣穿山鎮龍圖山上有壹座宋廟,是“柳江人”遺址的所在地。它叫大公大匡廟,廟裏供奉著歌神。三神中有壹個穿著旗袍,戴著圓邊的平頂帽,帽上拖著壹根帶子。在每個女孩的雕像旁邊,他們系上圍裙,把頭發編成兩圈。頭兩邊插了兩朵花,都張著嘴唱。壹個叫大公,壹個叫大曠。她們是兩姐妹。據說翻越大山的民謠是這兩姐妹傳下來的。傳說在古代,母親生下妹妹大公時,難產兩天兩夜。第三天晚上,她家對面的山頭上突然亮起了壹盞大燈籠,紅色的燈光照在她母親的房間裏,大公順利著陸。第二年,我在同樣的情況下生下了妹妹大曠。這兩姐妹非常喜歡唱民歌。有壹天,兩姐妹進山采野菜,沒有回家。我媽找了五天五夜,才發現他們在山洞裏唱歌。當母親興高采烈地呼喚女兒的名字時,壹股青煙飄過,兩姐妹變成了兩塊石頭。為了紀念他們,村民們建造了這座寺廟。解放前,香火在這裏非常流行。每年農歷正月十六,都有廟會,有1000多名信眾。每年秋天過後,人們還會背著偶像去旅行,旅行的隊伍非常壯觀。遊行隊伍前面有五六個道士戴著面具,打著鼓在前面帶路,後面的人拿著神像跟在後面。壹行五六十人浩浩蕩蕩從廟裏出發,走過壹村壹村。第壹晚我住在山姆村,第二晚住在巴亞村,第三晚住在大塘村。歌神住的地方,村裏就成了大型歌會,附近幾個村的村民聞訊都趕過來,唱了壹夜的歌,好不熱鬧。三夜之後,歌神回到了寺廟。如果說劉三姐是柳州的仙女,那麽大公大曠就是唱遍山野的靈魂(見潘宗良主編《糖罐花序》,漓江出版社6月1998+10月出版)。

宋代周去非《答嶺外之輩》有這樣的描述:“廣西諸侯,人多,其樂也。在郊區的村莊,他們樂於祭祀和埋葬,他們樂於耕田。”文中他感慨道:“疊歌相諧,滿含哀愁...且其間有佳作”(見廣西博物館《知不足齋叢書》抄本)。柳州壹直是廣西周邊縣鄉的民歌中心。據此,周曲飛文章中所描述的廣西民歌當然包括柳州民歌。

明代官員嶽在他的遊記《後羿鸞記》中記錄了當時柳州民歌的壯美風光。明萬歷四十年(1612),嶽在廣西清苑(今宜州)任職。路過柳州時,他有機會看到並記錄下柳州歌會的場景:“遠遠望著松下,成群歌唱,幾十個人聚在壹起。其低俗女曲以男曲作答,父母恥於男曲必勝,女曲無敵。還要先搞女人後搞男人,兩人的答案相當,然後男女挽著胳膊走……”(見江蘇廣陵古籍印刷社出版的《筆記小說大觀》1983)。明代馮夢龍在《二尋兒癡》中也敘述了柳州民歌,說:“民歌即民歌,男女間有陰事,偶有諷刺作品”(見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明清雜記》1992)。這些記錄證明,柳州民歌在明代非常流行。

清朝乾隆年間的《柳州府(縣)誌·風俗篇》載:“少婦為春伴,采香采翠於山,歌為樂;男女也是三五成群,歌往那裏去。當妳們壹起唱歌時,實際上是壹天。“柳州民歌被收入地方誌,可見其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

民國時期,在程響、柳州及各縣郊區農村自發舉行的山歌民俗活動也十分頻繁。1932年,時任建設廳廳長的廣西軍閥吳廷標率調查組到柳城縣調查風土人情,對本縣民歌之王黃三弟大加贊賞,稱其“壹生不讀、不讀,卻有閩輝之才,頗有平民文采”(見黃永剎、楊、方守德主編《歌王傳》附錄,廣西人民出版社)。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胡適,1935 65438+10月19遊遍柳州,第二天從柳州飛到桂林。在他的隨筆《南巡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壹日半麗水之行,壹物足以記。船上有桂林女人,會唱柳州民歌。我用鉛筆寫了下來。如果有不明白的話,請桂林縣部文泉科長給我解釋壹下。我記得30多首,有些是很精彩的民歌”(見1998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文集》)。1944抗戰時期,著名紅學家吳世昌住在柳州,對柳州歌圩有如下記載:“土地古樸。兩岸之間,男女之歌相對,響徹雲霄,縈繞山谷。這個家鄉的人叫它“對哥”(見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版吳世昌《羅燕石學術著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柳州民歌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它們壹直在民間流傳,從未間斷。

解放後,柳州民歌在黨的“百花齊放”方針的指引下,煥發出新的光彩。50年代初,柳州許多老歌手在政府文化部門的指導下,參加民歌培訓,學習政策,吸取教訓,編新歌,積極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用民歌宣傳土改,抗美援朝,宣傳婚姻法和憲法。後來形成了壹種獨特的宣傳形式——柳州黑板唱,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文化部的好評。1954、195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門試行舉辦了兩屆魚峰中秋山歌節,1956年正式舉辦了全市首屆中秋山歌節,此後幾乎每年都舉辦。柳州民歌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增添時代氣息,逐漸形成群眾自發與政府組織相結合的民歌會形式,發展迅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根據劉三姐傳說和民間民歌改編的調性戲劇《劉三姐》風靡全國,後被拍成電影,將柳州民歌推向了世界,尤其是東南亞地區。1963年3月22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在柳州參觀魚峰山民歌活動時,興高采烈地寫了壹首詩:“劉三姐再來,控龍魚飛九回,中國處處有唱臺”(見《廣西柳州文化誌史料匯編》第壹卷,1988)。文革期間,民歌被囚禁為“資修”,很多歌手被批判,民歌活動壹度低迷。文革後,柳州民歌脫胎換骨,群眾唱民歌的熱情空前高漲。改革開放以來,柳州民歌發展如火如荼。城市組織的山歌和群眾自發的山歌演唱活動十分頻繁。各種民歌比賽也不斷舉行,使得柳州民歌空前繁榮發展。1991柳州市柳城縣山歌歌手方守德第壹個被廣西政府授予“廣西歌王”稱號。截至目前,柳州市(不含新增四縣)已有5位歌手獲此殊榮。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香港亞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柳州民歌進行了專題報道。柳州民歌享譽全區乃至全國,成為柳州壹張響亮的名片。

  • 上一篇:【重磅】解讀2021 C-NCAP規則草案十大變化
  • 下一篇:毛細管電泳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