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校園暴力包括哪些內容?發生原因

校園暴力包括哪些內容?發生原因

校園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學校、家庭、社會和主體本身:

壹,學校原因

學校是培養新壹代進入社會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場所,校園暴力首先面對的是學校。從宏觀角度來看

換句話說,現行教育制度和教師管理制度中的諸多弊端是校園暴力的根源。

1.教育模式明顯的功利化傾向是校園暴力的關鍵。

雖然中國已經逐漸開始強調素質教育,但是壹種教育觀念的改變不可能壹蹴而就。事實上,

我們現在實行的仍然是壹種無情的淘汰教育,分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和老師的未來。從學生踏入校門的第壹天起,就如同進入戰場,壹路沖鋒。學生“為教而學”,教師“為教而教”。很多老師也習慣用制度和規則約束學生,用成績和分數評價學生。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壹是學生和老師壓力大,以至於神經緊張,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世界兒童發展組織在調查了75個國家的教育環境後,針對各種校園事件發布了壹份備忘錄,明確列出了學校生活給青少年帶來的20種負面壓力,包括學習壓力、作業壓力、考試壓力、入學壓力、同學競爭壓力、老師言語壓力等。[2]這些壓力顯然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壓力太大,壹旦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其極端的發泄方式就是暴力。

第二,成績不好的人,因為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容易自卑,容易受挫。

從挫折攻擊的心理學理論來看,人類在遭受挫折時,會產生攻擊行為,暴力是主要的攻擊方式。教育失敗和學校對這種失敗的反應共同決定了反社會的後果。[3]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有些差生自暴自棄,在盲從和厭惡中產生逆反心理,對尖子生和老師懷有強烈的敵意,從而導致無事生非,濫施暴力。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接受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強加給他們的“失敗角色”,而打算通過這種“特殊方式”獲得老師的關註和同學的“認可”。

第三,學生道德觀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壹方面,少部分學生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對犯罪並不知情。另壹方面,大部分受害的學生都比較聽話,不懂得尋求保護自己的方法。由於各類學校把及格率、升學率、考試通過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標準,在教育內容上有所偏頗,重智育輕德育,法制教育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此外,性教育作為壹個禁忌話題壹直被拖延,這也是為什麽小學女生會把同學“性暴力”當成壹種無知的情況。[4]這種無知無疑給了很多校園虐童者可乘之機,以至於他們屢屢獨斷專行。

2.教師權威的傳統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師生間良好的人際互動,為師生間的暴力沖突埋下了隱患;

而矯枉過正助長了學生的囂張氣焰,導致校園暴力升級。良好的師生關系就像壹種“潤滑劑”,可以很好地克制雙方暴力的心理沖動。但師生關系相當復雜微妙,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至今只能說停留在口號階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還得說說教師權威的傳統。在過去的社會中,教師擁有社會賦予的絕對權威,可以行使包括體罰學生在內的各種權力,傳達壹種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學生必須尊敬老師,嚴格遵守老師的教導。不難發現,權威時代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權益是極度漠視的。正因為如此,隨後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師生關系和給予學生尊嚴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開始被廣泛提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壹些教師總是抱著“以教師為中心”和“教師權威”的錯誤觀念。他們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從老師,按老師說的做,不允許有任何反抗。原本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反抗權威的傾向,尤其是在“教師權威”下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學生及其家長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強力後盾挑戰教師的背景下。如果有幾個老師,

它仍然把自己在權威時代的教育經驗強加給今天的學生。無形中就會在師生之間築起壹堵厚厚的墻,隔絕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讓學生對老師越來越不滿。這種沖突與日俱增,所以老師為了顯示權威而懲罰學生,學生為了反抗權威,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攻擊老師,也就不足為奇了。實踐中也存在教師權威矯枉過正的現象,這也是校園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其實我們只是主張弱化教師權威,並不是說教師尊嚴也要喪失。而且教師還有另壹種憑借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的威信,要壹邊教書壹邊育人。所以有些老師在學生犯錯的時候壹味的遷就和容忍,害怕因為反擊而被指責為虐待和體罰學生。這是極其不正確的,結果只會讓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

3.師資隊伍建設的漏洞也是導致校園暴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教師培養過程來看,我們過於註重專業知識的完善,而忽略了實踐技能,尤其是人際關系。

學習,以至於壹些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雖然教學成績突出,但基本不知道如何與學生溝通,引起學生的普遍反感。如果老師在舊的教育體制下除了嚴厲的批評、打罵之外,對解決師生沖突完全無所適從,很有可能在雙方都失控的情況下,沖突升級,演變成暴力事件。

其次,從教師聘任的流程來看,雖然壹般需要進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學校頒發的教師資格證和教師聘任制。

有證書、上崗證、技術職業證書等才可以教書。,但是這個考核不是很嚴格。比如動物老師壹案中的罪犯,由校醫變成老師,作案後才拿到資格證。正是教師管理上的這壹漏洞,使得壹些缺乏教師特質或者有暴力傾向的人混進了教師隊伍,直接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從師德建設的過程來看,壹直以來正面宣傳多,嚴肅批評少。其實老師的壹言壹行都有直接影響。

學生的行為,如果老師以暴力為榜樣,學生也會形成暴力傾向。由於實踐中忽視師德教育,教師經常虐待學生,間接促進了學生攻擊性人格的形成。此外,對教師通常依法給予表彰獎勵和從輕處罰。比如,有的老師打了學生後,只墊付了部分醫藥費和住院費,但仍在學校上課,學校和市區教育局對此無所作為。[5]如果學校掩蓋老師的暴行,很容易引發新壹輪學生及其家長對老師的校園暴行。

第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過程的開端,家庭對個體的影響構成了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園暴力,

主要是學生的野蠻,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分不開。綜上所述,造成校園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家庭教育失敗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有人曾經把父母對他們的孩子。

育兒態度可分為四種,即專制型、放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6]前三種態度被大量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利於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在威權家庭中,父母普遍對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傾向於采取“棍棒式強制”來督促子女成才。於是,孩子接觸到父母的暴力行為,不知不覺染上了“暴力習慣”,壹見面就想到用暴力解決問題。在這裏,父母的負面“熏陶”增強了孩子在學校犯下暴行的可能性。在壹個溺愛的家庭裏,父母往往會有過分的保護孩子的欲望,對孩子百依百順,呵護有加,縱容有加。有壹個調查。當被問及壹些小學生被同學打時是什麽反應時,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幼兒園開始就給他們灌輸了不賠錢、以暴制暴、以暴制暴的觀念。【7】因此,家庭過度溺愛也容易養成孩子的暴力傾向,進而發展為實施校園暴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普遍較低,或者孩子達不到他們的期望,使他們對管教失去信心,於是在強行命令的同時放任孩子隨波逐流。這種態度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放蕩不羈,形成攻擊性人格。此外,如果父母本身有暴力犯罪的不良記錄,其子女更有可能在校園內實施暴力行為。

2.家庭結構的缺陷

家庭結構上的缺陷通常是指不完整的婚姻和血緣關系,如喪偶、離婚、夫妻分居、父母去世等。在這種不平衡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度較低,而父母之間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度較高。這樣壹來,壹方面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容易情緒不穩定,缺乏同情心,有反社會傾向;另壹方面,由於家庭關系緊張,父母的情感危機和家庭暴力往往顯露出來,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容易出現扭曲。

第三,社會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急劇變革時期,整個社會秩序混亂,壹系列社會問題凸顯。在…之中

有些還對校園暴行的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1,暴力文化泛濫

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原有的道德價值觀不斷被解構,不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侵蝕著未成年人原本純潔的心靈,而且暴力文化橫行。大量的暴力案件已經讓人們習慣了血腥的場面。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或全人類的精神價值取向——對生命的極度漠視,這是暴力的基礎。為了獲得社會認可,處於青春期的廣大學生也會吸收這種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所以校園裏經常出現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很多學生盲目模仿不良書刊、影視作品、遊戲中渲染的暴力手段,不自覺地在行為中表現出越來越大的挑釁性。許多學生把影視作品和虛擬網絡世界中的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偶像,在模仿他們的英雄行為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我實現感。教師暴力也很大程度上受此影響。

這種暴力文化的潛移默化。

2.大眾媒體的影響

如果我們進壹步探究暴力文化的社會背景,我們應該看到大眾傳媒的負面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壹些單位和個人不顧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將充斥著兇殺、色情和腐朽思想的不良影視書刊推向文化市場,使自制力差的青少年出於嫉妒而模仿,增加了他們實施暴力犯罪的潛在危險。甚至壹些通常反映社會生活的所謂健康的影視書刊,也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眾所周知,報道暴力犯罪新聞已經成為媒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迎合觀眾和讀者的口味進行感官刺激,賺取商業利潤,許多媒體過於頻繁地報道暴力和色情新聞。由新聞本身取材的簡潔原則所決定,這些報道壹般難以避免主觀片面的流弊。因此,暴力犯罪的內容是否符合現實是毫無疑問的。如果這類報道誇大事實,詳細描述暴力細節,更容易讓成長中的學生激發欲望,導致校園暴行。壹個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可以緩解青少年和成年人攻擊和尋釁滋事的熱情,使他們學會各種攻擊動作,獲得用相機攻擊他人的方法。他們把侵略視為解決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有效手段。電視實際上是在教授這種攻擊性。經常在電視上看暴力節目,會讓更多的觀眾因為某種原因變得有攻擊性和攻擊性。”[8]其他媒體渠道對校園暴力也有類似的影響。

3.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

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也是導致學生走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誘因。目前,在中國,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小學,

在大學和學院附近,電子遊戲房間、網吧和黃色錄像廳隨處可見,許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沈迷其中。於是有人為了遊戲費去搶劫勒索同學;他們有的因為整天逃學上網,精神頹廢,對老師的教育暴力反擊;有些人抵擋不住色情視頻的誘惑,去強奸同學。可見,校園周邊環境不整治,必然成為校園暴力的滋生地。

第四,主體自身原因

雖然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校園暴力的發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壹般只對暴力案件的發生負責。

生活提供了壹個外在的機會,它的不良影響必須內化為主體自身的行為,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主體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對決定其能否抵禦外界的各種不良影響從而實施暴行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其中,未成年學生由於以下生理和心理特點,特別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主體:

1,好奇心強,缺乏獨立評價能力,有模仿行為,容易接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這是未成年人認知結構的不完善決定的。很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都比較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會環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時,由於他們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嚴重缺失,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性質,所以他們的行為具有盲目性,喜歡模仿他人,往往錯誤地將壹些影視作品中的暴力行為視為英雄行為。

2、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且容易受外界誘因驅使而激發沖動。

青春期是情緒和情感快速變化的時期。所以在校學生普遍情緒化,易怒,友善,忠誠,感性。受環境刺激,容易沖動使用暴力手段,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事實上,當他們冷靜下來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為自己的快速行為感到害怕和後悔。

3、精力充沛,精力充沛,好勝心強,崇尚武力。

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壹方面精力旺盛,喜歡追求刺激,另壹方面青春年少,愛走極端,所以,

壹旦發生沖突,就是任性和暴力,不顧後果的嚴重性。

4、叛逆,對權威的反抗意識強

部分學生由於心理發育不成熟,在行為選擇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執,試圖以壹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個體的存在。所以在父母和老師的約束下,特別是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時,他們內心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失去正常的行為。學生對老師的暴力報復就是這種嚴重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現。

  • 上一篇:曾經風靡壹時的農家樂,現在已經關門了。為什麽城裏人不來?
  • 下一篇:求相聲臺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