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故事的作者並不考究,取材於壹個眾所周知的民間傳說,應該是壹個民間藝人,但具體名字並不考究。
2.小提琴協奏曲《朱良》是何和陳鋼創作的。他們從這個美麗的故事中,選擇了“草橋結拜”、“英臺反婚”、“化蝶”三個主要情節,以越劇的曲調為基礎,寫出了這首1959的單樂章標題協奏曲。整首歌是奏鳴曲式的。後來為了充分發揮獨奏樂器的性能和演奏技巧,樂隊不再處於團體的地位,出現了以長笛和小提琴為主的協奏曲。至於哪個出名,就看妳喜歡的類型了。於麗娜的不錯。
3.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因其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該題材中最引人註目的劇目。
袁雪芬和範瑞娟分別在1945年和1951年首次演出了《朱良喪史》。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對該劇進行了重新編排,增加了《變成蝴蝶》。劇本由袁雪芬和範瑞娟口述,徐進編劇,黃沙導演,陳傑和閆學編曲。興和蘇世峰布景設計。範瑞娟飾演,傅全祥飾演,張桂鳳飾演朱,呂瑞英飾演,魏小雲飾演九思,金艷芳飾演他的情婦。該劇參加1952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劇本獎、首演獎、音樂作曲獎、舞蹈設計獎。主演範瑞娟、傅全祥獲得演員壹等獎,張桂鳳獲得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得演員三等獎。1953+0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國內第壹部彩色戲曲藝術電影,由徐進、桑虎編劇,桑虎、黃沙導演,袁雪芬、範瑞娟主演。
川劇劉音還參加了1952第壹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獲得劇本獎,獲得演員壹等獎,袁玉坤、劉獲得演員二等獎。
京劇中有關的故事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馬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的故事》和程晚年的名作《反英臺婚》。
《柳蔭》由王瑤卿設計,由杜近芳和葉盛蘭在1953首播。全劇共分10場演出,重要演出有《英臺又壹家》、《柳蔭結拜》、《圖書館裏的談心》、《送別山人》、《想起英臺哥哥》、《朱莊訪友》、《犧牲》等。給人壹種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人聲設計上也很精致。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塊的變換,既保持了傳統韻味,又有創新求變。是建國初期公認的傳統戲曲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參照其他劇種編創並演出了壹部不朽劇目《瀛臺反婚》。該劇是成解放後編輯演出的唯壹壹部話劇,也是他壹生中的最後壹部作品。這部劇的劇情不變,包括《別家》、《結拜》、《圖書館》、《送行》、《突擊就業》。始於“驚喜訂婚”。這部劇的歌詞和唱腔都有很多突破性的創作。從歌詞裏說:“我希望爸爸如我所願離開婚禮,這樣我就可以嫁給梁軍,妳是我親愛的老嚴的親人”“可是妳為什麽非要把我和女兒嫁給壹個陌生人”...這幾乎相當於散文詩的句子被大師“裝入”了人聲,而且是嚴格的。
《山伯瀛臺》是壹部傳統的米劇,由邵創作,取材於《金戈》壹歌。劇本保留了“金戈”的特點,多白少俗,好讀。幾乎每個場景都有很長的獨唱或二重唱。其中以《二十四拜應臺》最為突出,壹百多首歌詞纏綿不絕。組成了壹套完整的類似曲牌對聯的唱腔。在“安通買菜山伯”、“陽臺十二宴”等表演中,菜名、菜譜、風俗、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風俗。《求醫》壹出,山伯相思病嚴重,瀛臺剪青絲剪褲作為禮物也是閩南習俗。整個戲劇節不同於其他歌劇,如英國戲劇。另壹方面又有訪春看風景的比喻。《祭英臺墓》的表演,重點是對英臺的悼念和哀悼。還有《山伯瀛臺下地獄見前任》、《還魂生子》等情節,比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泣》,充分表達了梁山伯愛恨情仇的復雜感情。10000000005漳州湘劇團演出,壹個劇場連續演出300場。錢天振、洪彩蓮分別飾演祝英臺、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稱號。
此外,幾乎所有種類的戲劇,如豫劇和評劇,都代代相傳。
近年來,兩部改編自朱良故事的電視劇引起了爭議。壹部是由遲小秋和朱強在沈陽京劇院主演,另壹部是由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部新劇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主題挖掘都有很大的反傳統“飛躍”,尤其是在舞臺呈現方式上。因為表演不多,範圍也不廣,所以筆者不好評論。我只想說幾句當時對遲小秋“哭墳”的印象。這部劇給我的整體感覺很好,尤其是袖子的重排,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記憶部分的聲樂設計也很感人,只是詠嘆調的前幾句有些“彎彎曲曲”,聽起來不盡人意。
近年來,浙江越劇團傅派傳人陳毅主演了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祭墳》和《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