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歷史記載
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西周初年楚人首領熊逸:“其為王時,提高文武,後繼位,而封熊逸為楚人,封其為養女之田,姓周,住丹陽。”這種說法認為,楚始祖朱融的後代,是在商代末、周初從北方遷徙到丹陽的。這是楚人第壹次從中原進入湖北省,也是楚國第壹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考證,古“丹陽”位於丹水、習水(今湖北丹江口水庫淹沒區)交匯處,因位於丹水以北,故名丹陽。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祖先的部落群),在中國古代重要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楚家史》說,楚的祖先來自[帝顓頊和萊文。萊文是黃帝的孫子,昌邑的兒子。《五帝史記》也說:顓頊和列文是黃帝的孫子,昌邑的兒子。《世本》和《大戴禮》也這樣說。楚國詩人屈原壹開始就聲稱自己是萊文皇帝的後代,我的皇帝稱他為伯雍。《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泛收集傳說,對楚人祖先的考證應該是可信的。屈原是楚門後裔,對祖先的認同應該是莊重的。他自己也是從顓頊過來後充滿了自豪。黃帝傳說時代總體上處於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這壹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和發展,原有的狹隘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確表示自己是“萊文帝的後代”。《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昔祖父叔昆吾。”萊文是黃帝的孫子,昆吾是夏波,楚王室的起源是華夏,這是有史書為證的。楚國形勢圖
3.楚國歷史
熊逸及其後代是江漢盆地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開拓歷史是艱辛的。《左傳》召公十二年:“昔吾先王熊逸,立於荊山道,道碧天藍,使其遍行山川,以奉天子。”京山在今天的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弓玄稱帝十二年:“自楚克雍以來,其君非天天乞其國人,而以民生為訓。如果沒有災難,他不可能偷懶。在部隊裏,每天不問軍事事實,就不能保證勝利,沒有壹百克就死了。練兵若驕橫,路藍藍,以開林。諺語之日:‘民生勤儉,勤儉不匱乏。《左傳》的兩句“道是藍的”,指的是楚國從熊逸到熊逸(若敖)、熊胸(何苗苗)的十幾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過著艱苦貧窮的生活。君主帶領臣民跋山涉水,開疆拓土,苦難深重。面對周邊國家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周軍隊的壹次次南下入侵,楚人重整旗鼓,保持警惕,做好了視死如歸的準備。楚王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在前人艱苦奮鬥事跡的基礎上,特別註重對臣民的傳統教育,以此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謀求對內穩定,對外發展。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壹年,毛毛的弟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壹件大事,宣告了壹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的兒子王建出生在郢,國家變得更加強大。江漢地區的小國都怕楚。到文王的兒子楚王乘登基的時候,已經“千裏之外”了。楚國的“交老朋友不如做諸侯”,逼著周“送禮”,要求楚國“杜絕外患南亂,不得侵華”。周的話表明了他對楚國的恐懼,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楚國是南方蠻夷的“首領”。楚幣蟻鼻幣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攻打楚國,講述了楚國的兩大罪狀。其中壹條是“王召征伐南方不歸,我問”,另壹條是:“二毛不是人,王祭無* * *,酒意無道,我是人”。說明楚國長期沒有按時向周朝進貢。楚國在重兵圍困時,無所畏懼,嚴陣以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他們作出了適當的妥協,答應納貢,於是與齊國結盟,壹起罷市。齊桓公死後,接替吐蕃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想召見壹度被楚國扣留的楚王。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在洪水(在今河南柘城縣西北)交戰,宋軍大敗,中箭身亡,次年病逝。從此,宋國壹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王率領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向金求援。晉楚之戰爆發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壹個著名的例子。晉國先避過敵人,在楚軍陣大亂之際壹舉擊潰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晉文公和重耳也因數百年來對周王室的怨恨而成為“春秋五霸”之壹。楚國雖然遭受了這次失敗,但元氣未傷,繼續攻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呂渾戎。至於洛陽,東周時在王度郊外舉行了壹次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為他賣命,公然打聽周朝傳到國家的鼎的重量,並揚言只要打破的鼎尖,楚軍就能鑄造霸主地位。從此楚軍犀利,所向披靡。春秋戰國之交,陳、蔡相繼被滅,然後越南被滅,成為壹個非常繁榮的國家,橫掃南方大地,問鼎中原。楚國吞並的小國有四五十多個,多在今天的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我》“楚國是天下強國。楚西有黔中、吳軍兩縣,東有周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洪、阜陽,地方五千裏。”楚國疆域雖有得失,但“鼎盛時期,經查橫跨十壹省,有三百余郡,為戰國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勢頭從西周初年開始持續了約700年,直到戰國末期的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繪制出春秋時期的各國地圖。
現在是轉折點。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割據和戰亂頻繁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朝由衰落走向瓦解,諸侯國通過兼並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楚。楚國從壹個局限在丹陽壹隅的“蠻族”國家,通過南征北戰,成為戰國時期“本土五千裏”最大的國家,發展速度非常快。毋庸置疑,疆域的不斷擴張所形成的大規模民族融合,是楚國生機與活力的重要原因。愛國主義精神與寬容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密切相關。楚國吞並了這麽多國家。橫跨今天的11省份,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論楚國》壹文中說:“華夏的文明差異很大,歷史淵源不同,楚國可以安撫。在戰爭中,楚國從來沒有像秦軍那樣斬首數萬,也沒有見過大批俘虜。”張先生在其《楚文化史》中也說:“對於亡國,楚人之行,為遷其職,守其宗廟,縣其境,護其臣民,用其才。即使對野蠻人來說,也是相當慷慨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贏得各民族的支持,表現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闊田野上建設強大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不斷強化臣民的民族認同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和強烈的地方、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快速發展的重要內在原因。
4.楚國的屈原
屈原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在他生活的時代,楚國有700多年的歷史,正經歷著由盛到衰的過程。屈原
屈原從小就有振興楚國的遠大誌向。他博覽群書,在家和在學校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歡當時能收集到的詩書。年輕時走出三峽,進了楚宮。我在蘭臺宮做過文臣。屈原見多識廣,記憶力很強。他對時代的變遷了如指掌,擅長口才。他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註目的人物。到了十壹年(公元前318),屈原從壹個文臣升為左派,僅次於楚國的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丞相。這個時候屈原才22歲。在國內,他經常和楚懷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政令。處理楚國和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楚懷王非常信任他。當時戰國形成了兩大陣營,即西方的秦國要吞並東方六國,東方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吞並。屈原審時度勢,貫徹了興才、興法、興濟、富民的政治路線。實行聯齊抗秦、南北結合的統壹戰線,爭取和平環境發展楚國。這壹年,屈原協助楚懷王邀請齊、漢、趙、魏、燕諸王在楚國國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市濟南市)聚會,締結了戰國第二次六國聯盟,推舉楚懷王為“國君”。楚懷王早年也有繼承先王遺誌,完成統壹大業的宏願。他要求屈原秘密起草壹份“憲法令”來改革楚國的內政。屈原剛寫完稿子,上官大夫晉商就發現了,要把它拿走。屈原當然不肯給他。晉商在地位上與屈原平起平坐,之所以敢搶稿,有著復雜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和他的壹系列政治主張,在楚宮內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眾拍手稱快,卻引起了舊貴族勢力的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理念,尤其是他的改革思想,與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相似之處,這顯然對舊貴族勢力不利,對楚國的親秦派是壹個沈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靈隱子郊、南侯、上官大夫金裳以及後來的公子蘭。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在王懷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言中傷屈原。楚懷王雖然很崇拜屈原,但他孤傲自大,頭腦簡單,固執己見。懷王經不住、晉商的策動,漸漸疏遠了屈原,免去了屈原的弟子之職,任命他掌管王室三姓(趙、屈、景)的事務,不讓他參與國事。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秦丞相張儀入楚,通過晉商賄賂之妾,慫恿與齊國斷交。楚齊關系破裂,六國聯盟瓦解。楚懷王被張儀欺騙,數次與秦國交戰,但均以失敗告終,只好借助屈原再次投奔齊國,修復楚齊關系。
5.爭奪中原霸權
楚文王熊桐子,建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西北)。此後,楚國和中原諸侯國為了擴大地盤,經常發生戰爭。當楚國成為國王,在淩文子的統治下,楚國變得更加強大。後來,楚莊王武功蓋世,勵精圖治。他選孫帥練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前606年,莊王攻克呂渾的戎(洛邑西南),派人向周詢問九鼎的重要性。597年,楚包圍鄭,逼鄭投降,晉出兵救鄭。兩軍在翟交戰,金大敗。從那以後,陳、蔡、徐、鄭都跟隨了楚國。公元前594年,楚包圍了宋,宋急赴晉,不可救。宋隋與楚講和,尊楚。此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外,都視為霸主,奠定了在春秋時期的歷史地位。歷史上,楚國通過戰爭,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的諸侯國。邰之戰後,楚莊王稱霸壹時,但晉國不容忽視,晉楚雙方對峙。前546年,宋朝主動出兵許,奔走於晉國執政國和楚國統帥尹之間,以至於晉、楚、齊、秦、宋、魯、鄭、魏、陳、蔡、曹、許、雲、滕等十四國開會出兵宋朝。於是,上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外族外,小國必須同時面對晉、楚,霸權由晉、楚平分,兩國榮為同壹霸主。歷史稱之為“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