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於四肢或軀幹,造成局部骨骼骨折。由於該部位受力、姿勢不同、肌肉收縮,可引起各種類型的骨折,不同類型的骨折復位手法也不同。如果斷口是完整的,則應采用閉合的方法進行對接;凹陷性骨折,采用提、推的方法使被困者康復;粉碎性骨折采用捏合法復位;螺旋形斷口,旋轉擠壓連接;突出的骨折,通過擴張變得平滑;尾骨等嵌頓性骨折采用提鉤拉伸加壓復位;肱骨綠支骨折,如內側髁和外側髁骨折,采用搓擠復位;對於因重疊移位而導致骨折端縮短者,應按“先分離、後分離、再組合”的原則進行復位。術前輕輕按壓按摩受傷部位,放松收縮的肌肉,緩解疼痛,然後用拉伸牽引的方法,使重疊的斷端復位;移位到對面的,可以通過擡推復位;對於兩骨並置的骨折,采用扣擠壓骨分離法分離斷端,但采用夾擠壓法復位斷端。在正骨的過程中,除了運用恰當、熟練的手法外,處理壹定要及時,動作要大膽、細致、準確、敏捷。手術中用力過猛,會有損傷骨骼和軟組織的危險;如果力度太小,就達不到復位的目的。在進行手術時,要正確使用手部技巧,爭取壹次性完成修復。反復手術不僅會損傷骨折斷端,還會對愈合產生不利影響,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手術越早越好。四肢骨折應在傷後半小時內進行。此時傷肢麻木,尚未發生嚴重水腫,患部張力小,疼痛輕微,是最佳的整改期。如果局部腫脹嚴重,或者皮膚破損,就需要適當的處理。腫脹消退,皮膚愈合,肌肉痙攣松弛後,進行手法復位。但要防止延誤治療,以免人為造成陳舊性骨折。正骨按摩是蒙醫的壹種獨特療法。也是骨科的輔助治療方法之壹。骨折階段不同,使用的按摩手法也不同。有:
初期按摩:骨折後壹周內,局部軟組織、血管、淋巴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血過多、希拉熱及瘀血、疼痛、腫脹等癥狀。對此,宜采用祛瘀消腫的方法。即每天在夾板固定的縫隙和上段噴白酒摩擦;按摩在墊上進行;向心摩擦受傷的肢體;疼痛部位要用搓法埋線;受傷肢體的相鄰關節受到擠壓和摩擦;此外,相關穴位通過揉補。以上按摩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經過初期綜合治療,骨折部位基本穩定,筋骨舒展,消腫止痛。根據“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和“肝生血,血養筋”的理論,在此時期,應以補腎、益肝、壯骨為主要治療原則。所以要選擇肝、脾、心、腎、肺等穴位進行按摩。先噴白酒,用拇指搖或搓;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或按摩;或橫向揉搓,進壹步改善血液循環,加速骨折愈合。
按摩後:經過壹次和二次治療,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於內傷和長期臥床,常導致三根失衡,氣血虛弱,關節停滯,肌肉萎縮等。此時除了繼續中期按摩外,還應在胃、大腸、膀胱等相關穴位上噴灑白酒,並應用揉、搖、推等方法;按摩、揉搓部位;對患肢肌肉進行搓、揉、揉;揉、搖、攤患肢關節;對於患肢(趾),采用牽引法。通過以上按摩,可以使受傷的肢體氣血通暢,筋骨強健,功能恢復。
按摩方法:由輕到重,範圍略寬,操作要細致。對於瘦子來說,手法要輕,要慢;對強壯的人來說稍微重壹點和快壹點。但是必須小心保持受影響部分的穩定。噴酒按摩法是基於“血由食精滋養;血隨氣動”。不僅能防止熱內陷和肌腱繃緊,還能加速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恢復。指口服藥物治療。根據骨折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癥狀,用藥的原理和按摩壹樣,分為初、中、後期三個階段。
初期:血陽上亢兼希拉熱,惡血瘀,患部明顯腫痛。常用方劑有:芪珍散、七雄丸、冰片17散、冰片25散、黑雲香四味湯等。如果伴有胸悶灼熱、神經過敏,可用陳翔八味湯、如意至寶丸等方劑治療。咳嗽咳痰不好,可以用沙參四味湯或者三七單味散去毒。如果尿失禁,可以投骨傷傳統藥方——吃壹個蛋黃;大便幹燥者可服用芝麻單珠湯,或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口服;局部發熱要塗烏龜血。
中期:可選用具有排黃水、退熱、強筋壯骨作用的藥物,如六味通錢散、八味朱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決明散、六味杜仲散、二五接骨散等。
後期宜服用強筋壯骨、抑制體長、潤燥僵硬的藥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達吉散、陳翔三十五味散、水銀十八味散等。患處,尤其是關節處,可以用藥物浸泡,也可以用藥物摩擦。壹般將白酒、醋、水等分成等份,用水煎煮浸泡,或用青鹽熱水浸泡,或用柏木、紫檀、艾蒿三種藥酒煎煮浸泡。
對於開放性骨折,應先清創、復位、上藥,縫合傷口。除了使用抗粘連藥物、清熱類藥物預防感染外,還應考慮使用具有生肌作用的藥物促進傷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傷口,紅花八味散內服,有活血、止血、生肌的作用。白脈損傷,可給予十三味大鵬金翅丸,香魚子糞或麝香、羊糞、白酒焙幹加熱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