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當太極傳
雖然學者們公認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但武當太極拳確實存在。武當太極傳講究“能打拳臥牛的地方”。基本上兩米的方圓就足夠展示了,其中除了螺旋纏繞還有九宮八卦的其他內容,內涵和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太壹樣。武當太極傳的關鍵是:拳隨心情,綿長綿長,氣勢磅礴,心中容納壹切。武當太極傳以柔為靜急剎車,後來者居上,能撥四兩斤。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武當太極傳融合了道家修煉精氣、氣、神、空的氣功功法,啟迪人的智慧和能量,使人長壽。是集武術和養生為壹體的無上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先練形,再練氣,最後練神。其內部成果主要有:呼吸引導工作、外部氣體回收補償工作、混合樁站立工作。其動作以崩、擠、按、挑、行、肘、靠為主,在應用上是連續的、流動的。太極傳的演練要求精神要靜,挺胸拔背,肩肘下沈,動作要舒展,這樣精神和形體才精彩。武當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瑰寶,是人的生命之源。2.陳太吉傳簡介
陳式太極拳可分為新舊兩種。舊框為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所創。老陳式太極拳架* * *,共有七個套路,現在只流傳第壹、二徑(炮打)。道光鹹豐年間,陳五傳弟子陳有本將舊框架中的壹些高難度動作去掉,編成新的陳式太極拳。他的弟子陳清平在陳友本傳下來的拳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另壹套拳法——“趙嘉寶”。陳的老拳和新拳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是老拳的圈子比較大,新拳的圈子比較小。所以陳家溝也把舊拳叫做“大圓拳”,新拳叫做“小圓拳”。
陳式太極拳雖可分為小架和大架,但其運動特點基本相同:內為情緒運動,外為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的主持下,頭部下沈,身體和四肢拉長,通過旋轉腰部和脊柱,上肢旋轉到手腕,下肢旋轉到腳踝,使四肢正反方向交織,促進內外壹體。陳太吉傳的動作有快有慢。壹般他被激勵和轉換的時候快,過渡的時候慢。陳太吉傳有剛有柔。壹般來說,運動的末端是剛性的,過程是柔性的。
在速度、剛性、開合、平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中,整套動作不斷銜接,壹氣呵成。3.楊泰吉傳
楊千魁(1799-1871),河北永年人。陳家溝的陳在永年開了壹家中藥店,楊因家境貧寒,就把自己賣給了藥店當徒弟。後來,陳帶著楊回陳家溝做些雜活。陳氏家族第十四代傳人陳長興在陳家中設武館,教後人練拳、舞。陳長興見楊聰明勤奮,忠厚老實,又愛打拳。與陳商量後,收他為徒,傳授太極拳。楊練拳很刻苦,晚上累了就在長板凳上打個盹。這種板凳很窄,很快就會倒。醒來後,它會繼續練習。七年如是,練拳。在老師和主人的同意下,他收拾好卷子,離開了陳家溝(之後又去了兩次陳家)。魯旸回國後,經親戚朋友推薦,在北京教拳,打敗了許多著名的拳手。後來去了清宮教拳。因為練拳的都是貴族子弟,為了滿足他們嬌弱體質的需要,他對陳太吉傳的套路做了壹些改動,如纏絲跳,使其姿勢簡化,動作柔和,不豎跳。後來經孫承福修改,成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其特點是舒展、動作流暢、姿態柔和。在羊毛裏找壹根針。楊承福(1883~1936),著有(太極拳用法)和(太極拳身法用法大全),曾在京、滬、穗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泰太極拳大師。
4.武泰濟川
楊魯豫在清宮教拳時,滿族人向其學習,後來又向楊半厚(1837~1892)學習。全有把他的兒子傳給後代,後來從漢被封為吳。吳(1870~1942),拳架以柔著稱,推手不動不忘動,形成大小適中,剛柔並濟的特點。吳曾在上海開設拳擊俱樂部訓練學員,並成為現代流行的吳式太極拳,以柔著稱。
5.吳氏太極拳
吳玉祥(1812~1880),河北永年人,早年跟隨老鄉魯旸學雜技。後來來到陳家溝,要長興公交拳。因年事已高(80多歲),不再傳拳,兒子在山東當鏢師,雖不在身邊,但好學。拳架小巧緊湊,是陳小拳派的壹個分支。吳宇翔非常努力地學習拳擊,並致力於練習。在楊大架和陳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現在的武術太極拳。
後來他的外甥女李壹社(1832~1892)、李在傳郝維楨,(1849~1920)、郝傳祺的兒子都年輕如月。月如以教書為職業,太極拳這種武術開始在國外傳播。特點是動作輕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6.孫泰吉傳
孫魯堂(1860~1930),河北省萬縣人。先學形意,掌握意理,同時學習八卦。著有《形意拳》《樊振拳》等書。“活猴”孫魯堂在北京口碑很好。後學郝維楨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壹體,形成孫式太極拳,今開今合,意氣風發,獨具特色。
7.和諧太極拳
和諧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壹。它起於清末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的太極川嘉禾趙原(1810—1890),因地理位置也叫趙堡太極川。
太極傳以《易經》理論為基礎,以其邏輯為形式,到處轉圈運動,使全身不受力,自然地活在圈子裏。
和諧太極拳強調法自然的原則,處處自然天成,形成了輕盈、靈動、流暢的特點。
何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學文醫。1825,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來在北京工作,被授予吳心郎。在理學大師李的影響下,他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特別是太極拳的理論有了很大的進步。以理學、道家、醫學理論為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造了壹套體功能壹致、技術與理論相結合的agent框架,即和諧太極拳。《太極傳》中有72種傳統和聲風格,都是以《易經》理論為基礎的。似其形(圓),取其意(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化,五行生克,天人合壹)。輕靈圓命走,柔中求剛的原則,促進全身協調,靈活靈敏,柔順自然。用陰陽變化的方法,將身體的不同部位分割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手法和技術。形成了太極拳攻防的特點,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硬如鋼。
在拳術練習中,以表裏有余、內外壹體、剛柔相濟為特征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內在平衡,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的體質,從而達到健身、治病、養生的目的。
8.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其他流派太極拳動作為輔,編創套路,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出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在陳氏老太極拳和新太極拳的基礎上重新編排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武當拳是武當功夫徒手技巧的總稱。它遵循《易經》原理,研究陰陽轉化,以修身養性為目標,以攻防為托辭,以“內功外拳”為本體特征,以動態聯系、真假交替、剛柔相濟、轉圈為展示方式。
太極拳:傳統拳種,派別多,流傳廣,動作慢,可用於搏擊,強身健體,預防疾病。雖然它的套路、推姿、氣動功法各不相同,但柔緩措施、靈活銜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滋養臟腑、強筋壯骨的效果是壹樣的。太極拳和武當拳同屬“四大家族拳”(武當、太極、八卦、形意拳)。有人把內家功夫叫做武當功夫。從這個角度來說,太極拳屬於武當拳派。然而,太極拳和武當拳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