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茹凱蘇學良
壹、研究目的
武術,中國武術,這是壹個內涵深刻、內容豐富的概念體系,以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屬性,幾乎可以與盛行於世界的現代西方體育體系比肩。很多有識之士壹直在呼籲和建立“大武俠”的概念。然而,在準確界定“中國武術”,厘清大武術體系的脈絡和層次方面,仍缺乏具有廣泛現實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理論研究的滯後嚴重影響了中國武術在現代社會和世界範圍內的活動。隨著現代競技武術和散打的實踐(在相關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競技武術也有望進入奧運會),很多專業人士開始反思武術的發展模式,開始擔憂武術的發展前景。他們擔憂和爭論的核心是競技武術能否代表中國武術,散打是否是中國武術。什麽是傳統武術?現代競技武術的發展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中國武術體系的發展?如何發展傳統武術,保持中華武術的內在精髓,弘揚中華武術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僅僅按照西方現代體育的模式改造中國武術。通過對焦慮和辯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辯論激烈,但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走進了壹些局限和模糊之處,或者忽略了武術作為壹種文化體系在世界武林中是獨壹無二的,或者對武術這壹技術體系的內容結構和層次不清楚,以至於辯論無法有相同的基礎,難以達成* * *認識,或者雖達成也無法形成清晰的認識。
許多專家對武術的體系結構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大多側重於分析邏輯的方法,缺乏從系統整體性的角度還原和整合各種武術類型和現象,解釋武術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的方法。本文根據中國傳統的學術研究方法,試圖運用有機生動的“全息樹圖”圖示法,對中國武術的內容體系進行歸納分析,梳理其“根、莖、枝、葉”,闡釋其內在聯系,從而有助於從文化和全息的角度把握武術體系,對各種武術現象和形態進行定位和定性,為相關的爭論和討論奠定基礎。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以中國武術的內容和形式為研究對象,以武術技術和文化內涵的分析、比較和歸納為基本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比較和分類。最後,運用系統論和全息論的方法分析比較了各種武術形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梳理了脈絡,用生動的生物全息樹描述了中國武術的內容體系,並用其根、枝、葉分別展示了中國武術體系中的各個組成部分。最後,在圖解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傳統的體用思想、精末思想和全息論對武術體系進行分析和闡釋,探尋中國武術的真正價值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第三,研究成果
後面見成果——《中國武術系統全息樹形圖》。
第三,討論和分析
1,中國武術之根——搏擊和格鬥技術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
包括本能格鬥,軍事格鬥,私人格鬥等等。武術的來源首先是原始人在狩獵活動中與野生動物搏鬥時,或與社會中其他個體發生沖突時,自發產生的本能打鬥。其次,有意識的原始人積極總結自發的本能格鬥動作,並運用於民間私鬥和大型軍事對抗中,從而形成了簡單有效的“準武術形式”。它不是壹種成熟的中國武術。這種原始的、自發的搏擊活動,是世間壹切武術的萌芽之道,需要結合特定的土壤和自然環境,才能長成壹棵成熟的大樹。
2.中國武術成長離不開的營養環境--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
事物的發展變化與其周圍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類型的事物。反之,不同類型的事物包含不同類型的生長環境信息。中國武術生長在中國這個特定的地域,壹直在不斷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中國傳統文化也造就了世界武術之林中獨壹無二的“中華武術”。比如中國文化土壤中的陰陽學說創造了太極拳,在八卦九宮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八卦掌。五行學說指導下的五行拳。在中國醫學的精、臟、絡理論的指導下,他形成了獨特的練習和培養中國武術的理念。
引導、呼吸、鎮靜等生理方法是中國武術功夫訓練理論和方法的營養來源。
舞蹈藝術追求人體動態美的理念是中國武術套路練習的思想來源。
3.中華武術樹的主幹(主體)——武術主導的散手、套路、內功的統壹。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之壹,它符合現代系統論的思想,有其科學合理性。整合和統壹必須有相同的目標取向,否則統壹沒有前提,沒有意義,更談不上良好的協調統壹。中國武術是以散手、套路、內功為主導的高度統壹的身體運動。散手、套路和內功是中國武術的三種主要形式,也是武術訓練不可分割的三種方法。武術是三者融合的核心和主導方向。雖然在不同的中國武術流派中,三者融合的方式和層次是不同的,但可以說,武術指導下的三者結合是中國武術技術體系區別於世界其他武術的特點和關鍵。缺少其中任何壹項,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成熟的、全息的中國武術。
沒有內功練習,武術無法形成紮實的基本功,在套路和散手上也難以形成整體協調的動作氣勢,而耍花樣、繡腿也難以做到精益求精。
沒有散手的對抗練習,武術將失去其核心的攻防方向和“武術”本質。作為壹項運動,如果失去了其起源和發展的主導方向,就會被“異化”,產生質變。套路和技法的形態雖然沒變,但“精神”變了。
沒有套路練習,武術就失去了追求技術境界不斷升華的健康修煉價值觀,而只是成為了壹種勇武無情的工具。
因此,以上三者的統壹就是完整的、全息的中國武術,是中國武術之樹的主幹和本體。
4.中國武術樹的"主枝"--武術攻防。
攻防是武術發展的主導方向和主要目的。武術攻防是武術樹主幹的主要分支,引領著武術樹的生長和發展方向。沒有武術的主導方向,沒有散手的練習內容,武術樹的發展就會畸形——無頭樹。主枝是整棵樹的主要部分,包含了整棵武功樹的所有信息。它是散手的統壹體,套路和武術高度融合。現代散打的發展如果脫離了套路和內功的支撐,與其沒有必然和直接的聯系,就不能稱之為全息中國武術。最多只能稱之為中國武術的分支在現代西方搏擊對抗運動體系中的嫁接產物,並不能代表中國武術。
5.中國武術樹的主要“側枝”——武術表演和武術健身
武術表演和武術健身作為主幹的主要分支,擁有主幹的全部信息,包括套路表演、武術和散手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表演項目包括套路表演、散手對抗表演和武術表演。健身的方式有套路健身、散手健身、武術健身。套路、散手、武術操都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可以用來強身健體。可以說,表演和健身是中國武術除武術之外的“用途”,與主幹和主枝相輔相成。它們是中國武術有機主幹的“裝飾性”組成部分,是中國武術的自然衍生和功能表現。另外,主枝的發展也需要側枝的健全來支撐,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共同繁榮。
6.中國武術之樹的“枝外之枝”——“表演武術”與“健身武術”
這裏表演武術和健身武術不同於表演武術和健身武術,是根據表演和健身是直接針對還是間接衍生來區分的。武術表演和武術健身是武術的功能,並沒有脫離它的主要方向,而是從武術的主體中間接派生出來的,沒有目的,卻是自然產生的。而表演武術和健身武術是根據表演藝術的特定要求和人們的健身目的進行加工,相關的人積極地、自覺地、有計劃地使用武術中的相關成分,具有直接的目的性。表演武術是利用武術表演的功能特點,根據表演藝術的具體要求對武術進行改造的壹種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健身武術是根據其功能特點,積極有目的地運用於健身活動中而形成的壹種健身活動形式。這兩個是武術體系的“端”,所以我在這裏稱之為“枝外之枝”。也可以看作是武術樹上砍下的枝葉。為什麽?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它包含了中國武術之樹的所有信息,但作為壹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它與其母體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說它已經脫離了母體。作為切下來的樹枝,只能放在花瓶裏保存壹段時間。要想繼續發展生存下去,就必須重新發現,回到母親身邊,否則應用的時候只能剪不斷理還亂,自己很難生存發展繁衍下去。當然,他們也可以致力於在藝術體系或健身體系的“母體”上嫁接,但此時他們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能再稱為純粹的中國武術。而且他所投身的藝術或健身的母體,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西方國家的差異,都會直接影響他的發展方向和未來。比如表演武術包括傳統戲曲武術、雜技武術、傳統表演套路和現代競技套路,健身武術還包括健身套路、健身武術和健身散手。
總之,整個武術系統樹的每壹部分都應該是全息的,具有中國武術的全部內涵。反之,則不應視為真正的武術,其發展方向和基礎也應另論,不應與真正的武術相混淆。
四。結論和建議
1,武術的研究要從其整體內涵體系入手,不能局限於傳統與現代之爭。我們應該建立廣義的武術文化概念,建立武術文化體系,分清武術文化的源流和分支,以便於武術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2.中國武術的研究和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在壹定階段,武術的某些部分向西方競技體育轉型是必要的,但這是暫時的,不是長久之計。
3.中國武術應該發展自己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競賽體系,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現代西方體育的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武術文化概論》,匡文南等譯,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第壹版,1989。
2.《中國傳統體育概論》,李洪江等,北京:中國圖書出版社,2000年第壹版。
3.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四川程大利:四川文藝出版社。
4.武術理論基礎,蔣百龍等,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第壹版,1995,65438+2月。
5.康國家武術管理中心古代武術發展的文化結構研究。
6.武術發展的文化思考,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康。
(2002年4月28日)
本文入選2002年5月第六屆上海武術博覽會武術學術研討會,並獲得學術論文評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