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自稱“阿難”,意為“本地人”,表示自己是靈溪土著。與古代百越、遼、陵人有歷史淵源。“措坦”、“毛坦”、“毛南族”、“毛南族”等名稱在歷史記載中均有出現。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並用的習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為主。解放後被稱為“毛南族”。80年代,毛南族根據自己人的意見改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由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的。唐朝以前,宋元明是他們的祖先。據記載,今天毛南族聚居的地區是唐朝貞觀年間的思恩縣,隸屬嶺南路和周桓。宋朝曾經是富水國的領地;元朝屬慶元道管轄;明鄭德元年,璽恩郡屬池州河;清代,思恩縣隸屬清苑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區設立了“毛南族”。在“A”下,上中下三個“額”“額”又分為“壹般組”。“額”下有“牌”,“牌頭”壹般管轄十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壹直在不斷鬥爭。毛南族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毛南族聚居區靠近雲貴高原東麓,這裏到處是喀斯特巖石,青山連綿。毛南山居中,東北九萬大山,西北鳳凰山,西南大石山,林木蔥郁,亞熱帶氣候,宜農宜牧。著名特產“毛南菜牛”享譽世界,遠銷港澳及東南亞。毛南族聚居區被稱為“牛糧之鄉”。
毛南族人民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當豐富。毛南族民歌也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有青年男女唱的情歌,也有青年男女在慶典、婚禮節日唱的祝賀歌,還有壹人獨唱的敘事歌,講述歷史故事、祖先起源等。在手工藝方面,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最著名的是“頂卡花”(花竹帽),圖案極其精致美觀。木雕面具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毛南族村依山而建,毛南族人同姓而居。房屋壹般是泥墻瓦頂,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牲畜和雜物,保持著“幹欄”建築的特點。服裝和附近的壯族差不多,男女都喜歡穿藍色和青色的大排扣和雙排扣襯衫。女人們穿著右搭的上衣和有兩條鞋帶的滾邊褲子,紮著辮子,梳著梳子。戴手鐲、銀牌等飾物,特別喜歡戴壹頂花竹帽。
毛南族的飲食以大米和玉米為主,輔以高粱、小米、紅薯和南瓜。愛腌酸肉、酸螺、酸菜,是招待客人的傳統菜肴。毛南族人彬彬有禮,熱情好客。吃飯的時候,不管客人大小,都邀請他們和長輩坐在壹起,用他們最好的飯菜招待。毛南族人喜歡在節日做豆腐丸子,舉辦喜事。方法是將豬肉(或牛肉)、蝦米、花生、大蒜、香菜、胡椒粉混合切碎,加鹽,拌勻做成餡,用豆腐泥包裹餡在手中或碗中反復滾動,做成圓形,再放入油鍋中炸熟。吃的時候放在鍋裏煲湯,又香又好吃。它不僅是招待客人的必備菜肴,也是互相饋贈的禮物。在節日裏,毛南族人喜歡用開水涮牛肉招待客人,也就是按照當地的習慣,在壁爐上放壹口鐵鍋。吃的時候,大家圍在鐵鍋周圍,把生肉和生菜倒入開水裏涮壹下,然後把食材浸在酒裏。這是毛南族最常見的宴席形式。
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也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色彩。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壹是必須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歌唱活動。毛南族放飛鳥,是毛南族每年元宵節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吹滅神燈,請放下“百鳥”,掃壹掃廳堂神龕,全家吃壹頓飯。吃“鳥”會通過吃甘蔗解悶,稱為“飛鳥”,宣告春節的結束和春耕的開始。這個毛南族祭祀活動中有壹個傳說,元宵節“放飛鳥”是小鳥姑娘傳下來的。傳說毛南族鄉曾經有壹位老法師。他有壹個心靈手巧、相貌英俊的獨生女,擅長用竹簽和菖蒲葉編織百鳥,被稱為“小鳥姑娘”。她喜歡上了壹個毛南族男生,打算元旦結婚。老法師想測試壹下他未來女婿的能力。除夕夜,他讓他天黑前在山地上播種。他本該播下谷子種子,但當年輕人著急的時候,他錯種了糯米種子。老法師叫他把所有的種子都撿起來,以免糟蹋了。這壹次,年輕人被難住了。鳥姑娘看到這壹幕,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過去編的鳥都用籮筐裝起來。女孩對著小鳥吹了壹口氣,對年輕人耳語了幾句。年輕人帶著數百只鳥到山上,這些鳥很快就飛了出來,撿起了所有的蠟質種子。天黑前,年輕人又播種了。老法師壹臉高興,說:“新年我們父女好好團聚吧。正月十五,我就把鳥姑娘送到妳家結婚。”從此就有了“讓鳥飛”的習俗。
毛南族毛南族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清明節毛南族“趕集祭祖”,也叫印偉。淩晨時分,人們帶著貢品和火把來到祖先的墓前,紀念他們的創業成就。
從毛南寺節夏季至日之日起,按地支順序,上南寺節從第壹天算起,下南寺節從第二天算起。商南和鹹安是地區的名稱。節日期間,毛南族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把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還要買肉、酒、蒸五色糯米、面粉蒸肉。毛南族人從山上折回柳枝,種在中堂。他們把蒸好的五色糯米揉成小球,粘在柳枝上,表示農民們碩果累累,大豐收。給牛餵壹口糯米飯,壹塊蒸肉,以示安慰。然後全家人聚在壹起,喝酒慶祝節日。
晚飯後,毛南族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用樹葉包好無色糯米和蒸肉,放在漂亮的竹籃裏,走親訪友,祝賀節日。年輕女性穿著蕾絲鑲邊的羊毛衫和褲子,佩戴銀質獎章和手鐲等。,高高興興地帶著孩子和禮物回到父母兄弟姐妹身邊團聚,談親情,過節。青年男女被邀請三三兩兩地在野外唱民歌。壹些男青年拿著花竹帽和女孩子搭訕。如果彼此意氣相投,男人們就把花竹帽送給毛南寺節(又名龍舟節)餵牛折枝作信物,唱著“金竹疏,黑竹發光,花帽細麗,芙蓉配牡丹”之類的民謠,踏月而歸。
關於廟會的由來,毛南族的山村裏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說:據說農歷夏季至日後的第壹天前後,降雨量明顯不同。前雨均勻正常,後晴後雨,容易出現幹旱,這是天上的“龍”對雨水分配不均造成的。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我們向神靈祈禱,祈求豐收。談祭奠“三界”。傳說毛南族飼養肉牛的特殊方法是由他們崇拜的善神“三傑公”傳下來的。三界幼時窮,放牛。他有能力為牛畫壹個監獄。牛在他劃定的圈裏吃草,他自己砍柴,沒錯。有壹天,他在砍柴的時候,碰巧遇到壹個下象棋的仙女,被迷住了。神仙們吃的時候送給他壹個蟠桃,邀請他和他們壹起回仙山。途中三界見壹山泉,脫口而出:“此泉好洗肚涮火鍋。”神仙們以為他還依戀著這個世界,就把他送回家了。仙界壹日,人間多年。他圈圈放牧的牛已經變成了壹大群。三界經過觀察,認出了牛喜歡吃的幾種草,從此與精飼料混合,改為圈養,並把這種方法傳給了村民。“三界”後,毛南族開始飼養菜牛,使用耕牛,生產逐漸發展,生活日益改善。為了銘記“三界”的功績,毛南族人民可以在這壹天聚在壹起紀念他。因為“三傑公”生前喜歡吃牛肉,每個毛南族村寨都在廟會上宰殺牛肉祭奠他。代代相傳,形成了茂南廟會。
現在毛南族家家都養牛肉,只供食用,不供勞動,成了毛南族的特產。毛南族的肉牛都是圈養的。牛棚幹燥,避光強,非常安靜,夏天防蛀蟲,冬天防凍。肉牛的飼養方式很獨特,在草地上撒鹽水增加食欲。除了餵草,還餵玉米、高粱、米豆、紅薯、南瓜等雜糧,用泔水煮。同時,毛南族對病牛有壹套民間草藥療法,很多人家的花園裏都有草藥。這是圈養階段。第二階段是“囤積脂肪”,即將肉牛育肥至骨骼飽滿。這個階段餵牛的草是很講究的。要在日出前修剪,草葉上要有露珠,越嫩越好。中午和晚上要給毛南族餵雜糧和泔水,半夜再餵半熟的草和泔水。第三階段是進攻。毛南族除了每天供應大量嫩草外,還用浸泡過的小米和豆漿餵牛。宰殺並挑選出售的肉,直到它充滿脂肪。肉呈粉紅色,瘦中帶脂,層次分明,線條鮮嫩,肥而不膩,煎燉,酥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
毛南藥節是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之為“藥節”。節日當天,男子上山采集草藥,將采集的艾葉、菖蒲、黃姜、藤條等草藥熬煮飲用,或將這些草藥切碎後加入大米磨成漿狀,再放入鍋中煮熟。毛南族認為吃這種宗巴可以排毒祛病。為了驅病辟邪,我們還做了雄黃酒,給大家喝了壹杯。毛南族老人說男人在這壹天采集的草藥特別有效。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吃了都可以祛病祛疫。他們還把采集的草藥放在鍋裏煮,用藥水給孩子們洗澡。有的人還吃蛇飯,做飯的時候加點草藥。家家戶戶還收集楓樹枝插在大門口,以為可以趕走各種妖風和毒氣。
毛南族南瓜節南瓜節和重陽節在同壹天,是毛南族的傳統節日,稱為“九月重陽節”。
在這個毛南族的節日裏,要給家裏的老人添點吃的,來彌補他們的長壽。這壹天,孩子們會在家裏擺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前來。遊客應該帶幾公斤面粉和大米或新鮮水果。親戚朋友送的“百粒米”要分開存放,以後給老人做飯時會摻壹些到自己的飯裏。“百飯”吃完了,如果老人沒有康復,那就要改日繼續舉行“加菜補壽”儀式。這個習俗其實是出於對老人的孝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傳統觀念。
這壹天,毛南族人要用南瓜拌小米做飯,這就是“南瓜節”的飲食習俗。這壹天,毛南族家庭在地板上堆滿了不同形狀和橙色的南瓜,並逐壹挑選。村上的後人互相拜訪,為每家每戶挑選“南瓜王”。標準是瓜大而重,甜而香,綿,裏面種子多。在大家意見基本壹致的時候,壹個強壯的毛南族後裔舉起砍刀,劈開了“南瓜王”。主家把瓜子挖出來,作為明年的瓜子。老人說:如果妳這樣做,南瓜明年會結更多更大的果實。然後將南瓜切塊放入鍋中煮熟,加入小米用文火煨。煮好後,主人家先在堂前為“南瓜王”舀了壹碗,然後大家分食。
毛南族中秋節是毛南族的傳統節日,農歷七月十四,實際上是從農歷七月初七開始。
這壹天,天剛蒙蒙亮,主人家就拿了壹根尖頭的扁擔,把它的頭插在大門石階上的泥裏,戴上壹頂竹帽,中間綁上壹把草(或樹葉),然後點上三根香。毛南族人說是為了祖先把馬拴回去。從這壹天起,祖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