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寫毛筆字之前,首先要準備好必要的工具,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
第壹節毛筆
壹、畫筆的種類
在選擇畫筆之前,我們應該首先了解畫筆的類型和屬性。
毛筆有很多種,筆尖都是用動物的毛做的。所以,人們常常根據筆的彈性不同來分類。壹般分為硬刷、軟刷和雙面刷。
(1)硬毛刷
硬鬃筆的鬃毛有彈性,常見的有兔毛、狼毛、鹿毛、鼠須、石獾毛、山馬毛、鬃毛等。
1.兔刷:兔刷歷史悠久,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刷制作的。它是將筆的壹端劈成幾段,插入筆尖,再用絲線紮緊而成。兔毛分為紫毛和灰毛。紫毛是由兔子背上的毛(也叫箭毛)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它柔軟健康。灰色比紫色好。
2.狼刷:這裏的“狼”不是動物園裏的狼,而是黃鼠狼。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做成的筆,比兔毛筆略軟,比羊毛筆硬,但脆,不耐摩擦。
3.小胡子筆:小胡子筆是用老鼠胡子做的,所以性能牢固。相傳東晉王羲之用八字胡寫了《蘭亭序》。
其他硬筆,如山馬刷、石獾刷、豬鬃刷等。,都特別硬,新手選起來不容易。
(2)軟刷
軟發刷彈性較小,更柔軟。壹般用羊毛、雞毛、胎毛等軟毛制成。
1.羊毛筆:羊毛筆由山羊毛制成,性能比紫羊毛筆柔軟。因為羊毛被更細更長,適合寫大字母和大字。
2.雞毛刷:雞毛刷是用公雞胸前的毛制成的,性能比羊毛柔軟。
3.胎兒發刷:胎兒發刷是新生嬰兒的毛發,性能極其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用胎發刷,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3)雙面毛筆
“雙既刷”,顧名思義,就是兩者兼得的意思。也就是說硬毛為核心,軟毛為外圍,筆法介於硬毛和軟毛之間。壹般紫羊毛和綿羊毛的制作比例是不壹樣的。分數是“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還有羊毛和狼毛雙制的毛筆,按大小分為“小白雲”、“中白雲”、“大白雲”。還有在大羊毛桶筆中加入刷毛,增強其彈性。
以上三種性能不同的筆,即硬筆、軟筆和雙頭毛筆,用途各不相同。宋代以前,大部分書法家都是用硬筆書寫。到了明清時期,書法家寫的字越來越多,有的筆由硬筆改為羊毫。因為羊毛長,適合做成大字。壹般來說,用硬筆寫行書、草書,清爽易寫,易起易落:用軟筆寫楷書、隸書、篆書,容易潤澤、充實。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可以用硬筆寫楷書、篆書、隸書,也可以用羊毫寫草書。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用綿長綿軟的毛筆寫草書,既能剛健挺拔,又能靈動雋永。由於筆尖長,儲墨多,壹蘸墨水可寫幾個字,容易表現出字與字之間的連續氣勢和墨水顏色的變化。因長峰楊浩筆柔而長,東漢蔡邕曰“柔筆奇”所以容易產生無窮的變化和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不過羊掌筆比較軟,尤其是長邊的羊掌筆。筆按下後會平躺散開,很難把握。這時候就完全靠書寫者用提筆的技巧來調節筆尖了,而硬毛刷更好。由於其彈性強度高,當筆再次被按下提起時,筆尖可以恢復到原來的凝聚狀態,因此可以自由提起,相當得心應手。但由於毛筆的硬度和柔韌性,筆畫會顯得過於尖銳和棱角分明,這是硬毛刷的缺點。總之,用羊毫筆寫出蒼勁挺拔的字,用硬筆寫出平和靈活的字,並不容易。
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壹開始就用硬毛刷,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提筆會比較容易,因為筆會幫到妳很多,但是久而久之,就只能用硬毛刷了,壹旦拿起羊毫,就會覺得動彈不得。相反,如果初學時用羊毫練習書法,雖然壹開始難度較大,必須用擡壓的方法改變正面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但也學會了用軟筆的方法,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會逐漸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時候如果拿起硬毛刷來寫,就會覺得輕松。
古人對筆的使用也有很多經驗。我覺得初學的時候買支好的貴的筆不容易,但是我提倡用不好的筆,因為如果用不好的筆能寫出好字,用好的筆會更舒服,寫得更好。相反,如果妳從壹支好筆開始,妳壹輩子只會用壹支好筆,壹旦遇到壹支差筆,妳就寫不好了。當然,妳也不能用壹手爛筆練字,這會增加初學者的難度。初唐大書法家歐陽詢記載“不擇紙不擇筆,必達目的”,為同齡的余士南所稱道。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說,正宗的狼刷很貴,好的“大蘭竹”要壹兩百元,普通的羊刷只要兩三元,稍微好壹點的五六元就夠了。而且因為筆比較硬,容易磨損,使用的時候不流暢,而筆比較軟,比較耐用。對於初學者來說,買壹只羊毛筆是很經濟的。
在買筆之前,妳也應該知道毛筆的型號。毛筆因風格不同分為小楷、中楷、大字,最大的有屏筆、聯筆、鬥筆、植筆。由於每個制筆廠的名稱和品牌不同,其尺寸也不同。初學者可以買壹只前端很長的筆,長度大概四五厘米,直徑大概壹厘米。這樣的毛筆可以書寫7厘米見方的正楷。比較適合剛學書法的人。
二、選筆的竅門
古人對毛筆的要求很高,必須達到“尖”、“圓”、“齊”、“健”四個標準,稱為“四德”。
尖是指筆尖要尖,也就是筆凝聚在壹起要尖。圓是指筆的圓周很遠很滿,呈圓錐形。某壹弧面不能有缺損或凹槽,否則寫這壹面會缺筆畫,不夠完整。齊,指的是筆毛,毛筆毛的長短要內外壹致。測試方法是用手指把筆壓平,讓筆尖像油畫筆壹樣平。這時候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刷毛的長短是否壹致,好的筆應該是平齊均勻的。寫字的時候,齊心協力,筆畫完整,灑落自如。差的毛筆毛往往不平整,寫字時往往在轉折處或正面露在筆畫外。古人稱之為“賊毛”。劍是指筆要靈活,筆要有力。按下筆,筆就展開了;當筆被提起時,它自然地回到凝聚狀態。劣質的筆,按下去後聚不起來,說明毛多,筆不健康。
我們在選筆的時候,自然會選擇有“四德”的筆,但實際上從櫃臺裏拿出來的筆和刷毛都是用膠水粘合的,所以只能檢查筆的“尖”和“圓”,至於“整齊度”和“衛生”,只能在發筆之後才能檢查。我們可以先看看筆尖是否鋒利,因為所有粘好的筆都是鋒利的,所以這個時候不能選太鋒利的,因為太鋒利很可能是幾個筆尖粘在壹起的結果,說明筆尖不夠整齊。我們要慢慢轉動筆桿,仔細檢查筆的外圍是否從根部壹直到筆尖,筆尖是否被每壹筆凝聚。當然,我們不能選擇禿尖的刷子。如果新鋼筆已經禿了,打開後會更禿。我們在轉動筆桿的時候,要檢查筆的圓周是否完整,是否有缺損或凹腹。另外,還需要仔細檢查筆是否細直。如果筆的毛又歪又粗,說明筆不好。開筆後,筆毛會彎曲錯開,筆尖不直,筆腰會鼓出來,俗稱“大肚子”,沒有彈性,寫字不夠有力。好的筆是直的,可以是黎齊,所以是健康的。
另外,我們還能檢驗的是筆桿是否圓直。我們可以在玻璃櫃臺上滾動選定的筆。如果是圓而均勻的,說明筆桿是圓而直的。如果筆在滾動時有節奏地跳動,說明筆桿不圓不直。這種筆在改變方向時不夠靈活。
第三,新筆的使用
用新筆之前,先把筆尖上的膠水浸濕。這叫“發行壹支筆”。送筆千萬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燙了會彎曲變形。要用溫水浸泡,讓它慢慢自然散開。不要用力按壓新筆,這樣會折斷刷毛,影響刷子的使用壽命。我們應該珍惜壹支好鋼筆。為了防止筆尖碰到盛水容器的底部而損壞,我們可以嘗試讓鋼筆掛在水中,讓它自然溶解。
也有人主張不要把筆完全浸濕,只把筆的三分之二毫發無損地打開,意圖純粹是利用筆的正面,使其靈活。但這就使得長前筆變成了短前筆,大字母筆變成了小字母筆,儲存的墨水也相應減少,不利於潑灑。所以要把筆毛全部放掉,然後把筆提離水面,用手指輕輕把筆上的膠水往下擠,然後把筆浸入水中,輕輕來回晃動,使筆內的膠水全部融化在水中。不要用力搖晃,也不要筆尖朝上沖自來水,這樣會傷到筆。鋼筆上的膠水洗幹凈後,就可以蘸墨水寫字了。
鋼筆蘸墨也很有講究。壹般是將毛筆傾斜,使筆的錐面接觸硯面,然後順著毛筆的方向蘸筆,不斷轉動筆桿,使筆尖變平,使之呈圓錐形。不做錯事,拿筆砸筆。如果筆中的墨水過多,可以從硯臺邊緣刮去壹些,使筆中的墨水合適,直到變尖變圓。
四、書寫後的毛筆處理
很多初學者工作粗心,寫完毛筆字就把筆丟下是個壞習慣。因為墨水裏有膠水,用不了多久,筆就被粘住變硬了。如果此時刷毛恰好分叉或彎曲,幹燥後仍會分叉或彎曲,永遠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筆直狀態。用後不能將筆浸泡在硯臺或墨水瓶中,否則時間長了筆尖會變形,再也回不到圓錐狀態。
刷子用完後,墨水必須洗幹凈,像發刷壹樣在水中輕輕搖動。刷子洗幹凈後,將筆提離水面,擦掉筆內的水,將筆尖擦直,這樣刷毛就會長期處於筆直的狀態,就像新開發時壹樣。然後,掛筆,筆尖自然下垂,讓它在陰涼處晾幹。壹般情況下,不要用筆筒,因為當刷子插入筆筒時,筆尖很容易被筆筒弄變形或折斷。常用的小筆因為經常使用,洗起來比較麻煩。方便插入筆套,筆套的直徑壹定要大於刷子的直徑。有的人喜歡把洗好的鋼筆插入筆筒,筆尖朝上,鋼筆裏的水就會滴到筆根裏,久而久之就會腐爛脫毛。所以最好洗完就掛起來。
寫完之後,筆沒有洗,墨水已經在筆的毛上幹了。再次使用時,像新鋼筆壹樣用溫水慢慢打開,送筆時間更長。
第二節墨水
第壹,油墨種類的選擇
墨水是書寫毛筆字的黑色顏料。古代用氧化錳作墨,稱為石墨。韓後來開始用松煙作墨。宋代以後,產生了油煙墨。
(1)松煙墨
松煙墨是由松樹枝熏制的灰燼混合動物骨膠制成的。因為骨膠會腐爛,所以配以麝香、冰片、豬膽汁等藥材防腐,而且能溶解膠水,增強墨水的滲透力。
(2)油煙油墨
烏煙瘴氣墨水是用豬油和桐油(現在多用煤油)熏出來的煙。油煙墨,烏黑發亮;松煙墨陰暗而沈悶。
墨水的質量也是有利有弊。好墨要求質量好,膠輕,色黑,音清。
質量好是指墨錠沒有沙子雜質,煙的質量也很好。光膠就是骨膠不能太多。膠水重,稍微研究壹下墨水就濃了,但是寫字的時候筆畫不黑,筆還是停滯不前。好墨淡,短磨後顏色發黑,書寫流暢。黑色是指墨色應該是黑色,如果是泛紫色就更好了。聲音清晰,就是磨墨的時候聽不到磨墨的聲音,說明墨水沒有雜質。另壹種說法是,敲擊墨錠的聲音很清脆,說明膠水很輕。有這些優點的好墨水,因為膠質不多,比較脆,容易斷,要註意保存。
二、磨墨的方法
先在硯臺裏放少量的水。水太多的時候,磨墨的時候容易把硯池抖出來。當墨錠浸泡在水中時,也會使墨水變軟,出現小塊墨水。壹旦溶解在油墨中,就會影響研磨油墨的質量。如果寫大字需要大量的墨水,可以研磨幾次,將研磨後的墨水倒入其他容器中,然後在硯臺中加水繼續研磨。
磨墨時註意墨錠的揉平,再按慢磨,不能快。妳要沿著圓硯的邊緣順時針繞壁畫壹圈,磨的範圍要大壹些。不要在硯臺中心的壹小塊區域磨。
磨墨時,要求手臂懸空,與桌面平行。把墨錠握在手裏就像握筆壹樣,要用手腕和手臂的運動來磨墨。如果妳把胳膊放在桌子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旋轉來研磨墨水,墨錠會以壹個傾斜的角度被研磨。
磨墨是練字的好方法。用正確的方法磨墨,相當於練習畫圓。經常磨,就習慣了。拿起筆就會畫出壹個很圓很粗的圓,對以後寫字很有好處,尤其是草書。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曾以對聯勉勵學生“讀書為實業,磨墨為靜”。另壹位當代書法大師高二適先生也寫過“人言磨人,磨穿鐵硯方為寶”的詩句。都說磨墨可以培養人的耐心,鍛煉人的毅力。
油墨的增稠是有壹定限度的。太稠,稠如泥,粘在筆上,難寫;如果太稀,墨水滲透太快,字跡會在紙上留下壹大圈水漬,使筆畫模糊不清。油墨濃度要適中。
怎麽才算溫和?從磨墨痕跡可以看出,如果墨錠磨,墨很快就會淹沒磨的痕跡,說明墨不夠濃,可以繼續磨。磨墨很費時間。可以邊磨墨邊看書或者看帖子。不要浪費時間。如果墨錠磨的地方地面留下清晰的磨痕,同時墨水慢慢淹沒磨痕,說明濃度適中。如果油墨後的痕跡還是,說明太濃,可以適當稀釋。另壹種檢驗濃度是否適中的方法是用筆尖蘸壹點墨水在宣紙或元書紙上,看墨水是怎麽滲出來的。如果墨水像油漆壹樣稠,有輕微的墨水滲出,證明經過打磨,可以書寫。
磨墨後要註意兩點:壹是墨錠不能留在硯中,防止墨錠膠從硯面上脫落;第二,我們應該擦掉墨錠上的水,以防止浸濕的墨水脫落。
第三,墨水的使用
墨水分兩種,壹種是書畫墨水,壹種是普通墨水。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有壹些品牌的書畫墨水,如壹德閣,中華墨水,曹素功等。它們的濃淡適中,不滯,利於書畫,所以對畫家來說是樂趣。用這些墨水寫的作品不會被打印,可以裝裱。然而,這種墨水屬於“宿墨”,指的是隔夜研磨的墨水。隔夜的墨膠會停滯,流動性不如新磨的墨。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可以加壹點水,然後用墨棒研磨。
書畫墨水雖然使用方便,但含有石炭酸作為防腐劑,所以對宣紙有腐蝕作用。用墨水創作的書畫作品舊了之後,墨水中的紙張很容易風化。
還有壹種是普通墨水,比書畫墨水便宜很多,書寫很流暢。缺點是不能裝裱,因為碰到水,筆跡處會有墨水出來。但對於新手來說,是個物美價廉的好產品。
為了防止把筆裏的水帶到墨水瓶裏而使墨水變質,用墨水寫字時,把墨水倒進硯臺裏,用多少就倒多少。不要將未用完的墨水倒入瓶中。有些人用的墨水有異味是把筆放進瓶子裏或者往瓶子裏加水造成的,因為水裏有微生物,特別是夏天,很容易使墨水變質。
論文的第三部分
第壹,寫毛筆字的紙
書法作品壹般都寫在宣紙上,因為宣紙最能表現墨水的幹濕。但宣紙的原料是黃檀皮,制作工藝復雜。古人說“切紙不易,乃七十二般”,所以宣紙貴。初學者壹般使用元書紙、流蘇紙等廉價紙張。
中國古代壹些大書法家即使沒有紙也能練字。漢魏大書法家鐘繇在地上用樹枝、木片練字,晚上睡覺時在被子上用手指練字。據說被子都被刮花了。唐朝時,顏真卿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缺少紙和筆,所以他的母親讓他用掃帚蘸紅土在墻上練習漢字。還有壹個叫懷素的和尚,整天在木板和托盤上練草書,最後把木板和托盤寫得又爛又全。他還種了壹萬多株芭蕉,用芭蕉葉練字。
現在造紙業很發達,但銅版紙、道運紙等光滑的白紙不適合練字,因為紙面太光滑,寫出來的紙容易浮,無法練筆力。機制紙中,舊報紙比較粗糙,吸墨性能還可以,新手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但是在報紙上寫字墨水不容易出來,而且筆在紙上停留多久都無所謂,所以不適合再寫宣紙了。所以有了壹定的基礎,要經常在元書紙上練字。筆在袁術紙上停留壹會兒,墨水就會灑出來,就很難寫好了。宣紙的表現比元書紙更敏感,更有穿透力,難度更大。所以,有條件的話,就用元書紙來練,到壹定時間完全掌握了元書紙的性能,練宣紙就會容易很多。
二、宣紙的種類和性能
宣紙因產自安徽宣城的書畫紙而得名。宣紙在中國已經成為書畫紙的代名詞。除了安徽,還有四川夾江軒,浙江阜陽軒,溫州郫縣軒。宣紙由檀香樹皮漚制和稻草漚制按不同比例制成。皮革占40%的宣紙叫連冕,皮革占60%的叫清革,特殊清潔用的皮革更多,占80%。皮革越多,紙張質量越好,張力越大,能容納的墨水越多。連冕體瘦,不易顯濕墨幹筆,更適合寫楷書和小草,初學者更容易掌握。厚潔的紙張能反映出墨色的變化,幹濕濃淡表現得淋漓盡致,墨汁充盈,所以能寫出篆、官、大行的大字和草書。當然,厚紙比棉花更難寫,但表現力強,深受書畫家的喜愛。這些能使墨汁滲出的宣紙統稱為聖軒。
另壹種宣紙叫熟宣,水墨不能在宣紙上融化,適合寫小字或畫工筆畫。書法家因為熟悉的宣傳,不能表現濕墨的變化,所以壹般不會用熟悉的宣傳來創作書法。
另外,宣紙的規格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壹尺二等...選購時要註意宣紙的質量。好的宣紙表面潔白均勻,無雜質,無黑點,無破損。用手摸起來很柔軟。當暴露在陽光下時,妳可以看到像棉花壹樣的雲。“雲”越多,紙張質量越好。也可以用舌頭舔紙角,測試發黃程度。如果完全不吸水,水還浮在紙上,說明是煮熟的宣傳。如果水被吸下去,稍微擴散,說明是生宣傳。
在使用宣紙之前,要了解所用宣紙的性能。如果紙張較好且較厚,使用前應將墨水與清水混合;如果紙張較好且較厚,使用前應將墨水與清水混合;如果紙很薄,墨水可以用很少的水或不用水。也可以用刷子在用過的宣紙角上蘸點墨水,看看墨水的速度和大小範圍。如果墨水浸濕快,範圍大,說明紙薄,墨水更厚,書寫速度更快。如果沾墨速度慢,範圍小,說明紙張較厚,可以適當稀釋墨水,書寫速度變慢。有的宣紙紙質差,墨水會發灰,要用濃墨書寫,否則字會缺乏精神。
第四節硯臺
壹、硯臺的種類
硯臺是研磨和盛放墨水的必備工具。最貴的硯臺是端硯和佘艷。
端硯產於端州,即今廣東肇慶高要縣。端硯的特點是:“質輕,剛而柔,磨而無聲無纖音,壓之如兒童肌膚,柔而嫩而不滑。”(段曦硯的歷史)也就是說,好的硯臺質地優良。磨墨時不僅會使墨(易磨稠)而且沒有噪音,墨也不易幹。因此,潤澤細膩的廣東硯是國內外所知的極品。但它價格昂貴,而且是珍藏品,不是初學者應該追求的東西。
歙硯產於安徽省婺源縣(古徐州),質地堅潤。到了宋代,蔡襄和蘇軾都曾賦詩贊硯,硯也是佳品,但質地略遜於端硯。(有人質疑婺源是漳州的壹個古國,後來被分割,所以這裏說婺源產歙硯是不合適的。但我個人認為,婺源雖然被分割了,但這段歷史是事實。換句話說,不管婺源在哪裏,歙硯都曾經產自這裏,而且是用婺源衛龍下遊最好的石頭制成的。-感謝認真看完這篇日誌的豆友們,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和問題。瑤瑤~壹起努力練習~)
此外,還有山西絳縣的程妮硯,甘肅臨洮縣的洮河硯,以及用磚土坯制成的普通硯,稱為磚硯或瓦硯。
二、硯臺的選擇和使用
對於初學者來說,硯臺不需要精美,普通磚硯即可。不要選雕龍鳳的工藝硯,選普通的有蓋薄壁深池的圓硯。壹種是墨跡飽滿,有利於寫大字;兩者都用完壹個蓋子,既防止幹燥,又不容易脫落。
選購時要註意硯臺表面的光滑度,無裂紋,石質細膩,但不能光滑如鏡,太亮不能磨墨;但也不能太粗糙,硯面粗糙,磨音大,磨出的墨粒太粗,會影響墨韻,傷筆法。
初學者,如果練習用普通墨水寫字,選擇類似於小碟子的容器,只要能裝墨水和筆就行。
硯臺要經常清洗,保持硯臺表面清潔。如果硯臺中的宿墨幹涸後沒有清洗幹凈,就會被倒入墨中重復使用。墨水裏會有很多小顆粒,壹個會傷筆,壹個會粘,寫字時筆會不舒服。三本書會因為裝裱時的油墨顆粒而跑偏。所以古人說“三天不洗臉,不如三天不洗硯。”。
洗硯臺也很有講究。壹是不能用開水沖洗硯臺,二是不能用硬布或雜物擦洗。古人愛惜硯臺,去蓮後用軟殼洗凈。現在可以用塑料海綿洗了。如果硯臺中的宿墨因風幹時間過長而成了硬塊,壹定不能用鋼絲刷或尖銳的工具去刮。可以用溫水或清水浸泡,待墨塊變軟後用塑料海綿擦洗。
第五節鎮紙
鎮紙,也就是寫字畫畫時用來壓紙的東西,現在大多是長方形的長條,不知什麽原因也叫重量秤、壓力秤。
壹、鎮紙的由來
最初的鎮紙沒有固定的形狀。鎮紙的起源是古代文人常將小銅器、玉器放在書桌上欣賞。因為都有壹定的重量,所以人們在欣賞的時候會用手去壓紙或者書本。久而久之,它們就發展成了壹種文具——鎮紙。
最初的形式基本上是用青銅等金屬制作,明清時期逐漸發展為玉、石、瓷、紫檀、烏木等材質,其中以石為最多;在造型上,由於文人印刷和硯刻的日益普及以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以長條形為主,特別是成雙成對,上面刻有詩詞格言,或畫有竹菊,既實用又美觀。尤其是在裝修好的書房裏,鎮紙應該是體現主人愛好和興趣的點睛之筆。
二、鎮紙的選擇和使用
對於初學者來說,既有裝飾性又有實用性的鎮紙可以不考慮。當然,如果妳有財力和機會,收到壹個有特色的鎮紙,給書畫生活增添色彩,未嘗不是壹件好事。壹般來說,可以先考慮普通的木質鎮紙,相對便宜,能營造出筆墨的意味。至於玉石、金屬、紫檀等鎮紙,價格稍貴,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壹壹解釋了。總之,想練好字,最重要的是堅持。至於外物,遵從內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