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馬橋村口的石牌坊在豎立在連接蘇滬昆三地的機場路上,大氣而醒目,它就像壹道穿越時空的門,壹旦走進便是另壹個世界。
歇馬橋村,古時,因交通不便,所以成為壹定的市集,古稱歇馬橋鎮。如今是個行政村。歇馬橋的來歷,說法不壹。誌書說:駕橋時“驅石計工立馬而成,故曰歇馬”。另有說:南宋時,宋、金交兵,金將完顏兀術帶兵進至歇馬橋,立馬橋上視察地形。後人遂把這座橋叫歇馬橋。還有壹說,南宋名將韓世忠曾帶兵在此休整,當時這裏水草豐滿,部下在這裏養憩,為方便於石浦江東西兩邊往來,就在江上築了壹座橋。叫歇馬橋。其鎮名因歇馬橋的古橋而命名。
首先走過的石拱橋名為“定勝橋”,盡管有著豐富傳說和蘊藏寓意的橋名,卻是壹座完全新建的仿古石拱橋。
由壹條“龍形水系”貫穿南北,村落沿河呈帶狀空間布局,構成了江南水鄉“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傳統風貌格局。
定勝橋旁,擺放著壹組戰馬的雕塑,為紀念南宋名將韓世忠曾帶兵在此休整,當時這裏水草豐滿,部下在這裏養憩。
韓世忠紀念館外景
紀念館內廣場上,豎有壹尊南宋名將韓世忠騎馬射箭的雕像。
歇馬橋老街圍在民居院子裏的節孝坊遺跡,好在院門虛掩著,可以進入參觀。該坊建於清嘉慶年間,全石結構,雕工精湛,中間中段為鐫刻“節孝坊”石碑,兩側立柱有對聯壹副“子道能全堪羨彤編煥彩,親恩克報無慚丹史流芳”,屬於典型的清代石坊建築。此處為原節孝坊遺址。
在這個蘇滬邊界的水鄉村落裏,沒有城市的嘈雜與喧囂,沒有時間的追趕與緊迫,沒有陌生人之間的隔閡與疏離,迎接妳的是歇馬橋村最初的古樸與恬靜!
歇馬橋上個世紀50年代,古鎮商貿依然繁華,當時石浦建鎮時曾計劃將鎮政府設於此,後因交通不便取消了計劃。8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公路交通日益發達,小鎮漸漸地冷落起來,至90年代其建制變村。
賈平凹先生曾在《自在獨行》壹書中這樣寫道:“如今,找熱鬧的地方容易,尋清靜的地方難;找繁華的地方容易,尋拙樸的地方難,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為難的了”。還好,我們比較幸運,在昆山市千燈鎮石浦南郊遇見了歇馬橋村,壹個深藏在蘇滬邊界的江南古村落。
老街處有壹座橋名為眾善橋的古橋,它是單跨四拼的石階石板,東西向跨歇馬橋市河。
和許多傳統的江南古村壹樣,歇馬橋村的老街臨河而建。老街建在壹條市河的西邊,分為上灘和下灘,中間為壹條碎石鋪設而成的街,街依市河形狀而建。
在這個古村落裏,保留著全長500米的古石板路,保存著約5000平米的明清建築以及抗金英雄韓世忠部下修築的歇馬橋,傳統建築主要分布於古石板街的兩側,臨河布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街。2012年歇馬橋村被列入永久保留古村落。
石板路傳來的腳步聲很歡快,有老人們吃飽飯後喜歡悠閑的去左鄰右舍串串門。
歇馬橋的美,靠單純的文字是道不明說不完的,只有妳走進歇馬橋,才能真正品味。這裏幾乎沒有壹丁點兒商業痕跡,這裏的原住民壹派古風,老街現在還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江南水鄉風貌。
據縣誌記載,民國時期歇馬橋壹直是鎮建制,曾是上海青浦趙屯等周邊地區的商貿重鎮,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古鎮商貿依然繁華。
老街兩旁是壹幢幢二層房屋,下面是店鋪,樓上主人家的臥室。從老街上延伸出來的、鋪著古石板的路,似乎還演繹著昔日古鎮的繁華。
老街上有壹塊嵌在兩間房子中間的石碑吸引了我,石碑上面刻有“太歲”字樣,“太歲”何意?
不難看出在過往 歷史 中,它是個繁華古鎮。事實上在歇馬橋村的 歷史 中,因商家雲集、集市興旺、商貿發達在周遭壹帶也頗有名氣,最後此村也因“跨大石浦南昆區二十二圖,北三十圖的歇馬橋”而出名。
潺潺河流邊,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壹塊塊大小不壹的石頭被時光磨平棱角,拼湊出江南獨有的細膩;幽深窄巷兩旁,粉墻黛瓦的老房子觸手可及,木門與白墻上的斑駁,似乎述說著壹個個古老而美麗的故事,讓人不由猜想起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