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分析
優點和缺點是相對的。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素稟賦優勢。壹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直接影響其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的地位。從土地、資本、勞動力的對比來看,中國在勞動力資源上優勢明顯,美國、歐洲、日本分別在人均資本和土地擁有量上具有絕對優勢。
(2)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總的來說,中國的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的價格低於國際市場。目前,蘋果、梨、橘子等中國主要水果的國內市場價格比國際市場低40%至70%,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蔬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壹個高度競爭的產業。其出口量是進口的30倍左右,出口量是進口的50多倍。從長期來看,我國蔬菜產業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在相當壹段時間內將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中國畜牧業的比較優勢強於種植業。價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類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其中,豬肉價格比國際市場低57%,牛肉價格低84%,羊肉價格低54%。
(3)出口商品的產出優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1997年中國水產品產量達到3602萬噸,居世界第壹,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9.8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中國的肉類產量達到627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蘋果、橘子、梨的產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這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出口水平仍然較低,如水果產品。目前年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1左右,與其產量相比,出口潛力更大。
(4)出口商品的質量優勢。近年來,為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和農產品進口國的質量安全標準,農業部制定修訂了450多項農產品國家標準和1550項行業標準,開展了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活動,從生產源頭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此外,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早稻和高產高油大豆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糧食產品質量的提高。
2.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比較劣勢分析。
(1)中國的劣質農產品主要是糧、棉、油、糖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而中國每年都要大量進口這些產品。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國內糧棉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然而,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食糖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20%至50%,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國內市場的花生油、植物油和豆油價格分別比國際市場高出24、43和45。這種價格劣勢使得中國的糧棉油等農產品容易受到國外同類低價優質農產品的沖擊。
(2)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於單壹。長期以來,糧食壹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大宗農產品,而蔬菜、花卉、水果等相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出口數量有限,不符合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趨勢。與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相對應的是農產品出口市場的單壹化:壹是出口地區過於集中。據統計,近年來,70%以上的外貿農產品出口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省市,而占全國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區外貿農產品生產比重較小,導致外貿農產品生產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場過於單壹。中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如2000年6-8月,亞洲占出口份額的73.4%,山東省農產品出口日和韓國占2000年的80%左右。這種情況導致對當地世界市場的過度依賴。
(3)出口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過去的計劃體制通過價格扭曲,導致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形成壹定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農業政策傾向的變化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外貿農產品的價格在不斷上漲。其次,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使得直接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糧油生產幾乎無利可圖。再次,如果生產總成本(包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直接成本和稅金等。)都是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來計算的,外貿農產品的成本會更高。成本過高會直接削弱價格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糧食的生產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國內市場價格已經超過國際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4)出口農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加工程度、附加值都比較低,與國外差距明顯。我國用於加工肉蛋的畜產品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4和1,發達國家占30~40,有的高達70。就農產品質量而言,我國主要農產品與國外農產品質量差距懸殊。就大米而言,國外消費者喜歡吃長粒大米,而我國優質大米平均長度為6.8毫米,比國際知名大米短0.4毫米。影響蒸煮和食品品質的直鏈澱粉含量,國外名牌大米平均為20.1,我國八種優質大米平均為17.5。從小麥的角度來看,中國小麥品種與國外代表品種的蛋白質含量和賴氨酸含量相差不大,但專用粉和專用粉的專用品種差距較大,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較差。
此外,中國的許多農產品在加工、儲存和包裝、顏色品種、衛生檢疫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劣勢。,這些都會影響出口農產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