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趨於緩和,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挑戰。
1.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2007年起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蔓延至全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蔓延到全球,從發達國家蔓延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波及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和壹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降至2.5%,2009年出現二戰以來首次負增長。
面對危機,世界主要經濟體攜手應對。由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二十國集團取代了原來的七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後,二十國集團召開了三次峰會,並達成壹致,制定了刺激世界經濟增長和刺激本國經濟的行動計劃,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共同幹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在2009年下半年。2009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2.8%,中國增長8.9%。作為經濟晴雨表,國際原油價格在2009年6月反彈至每桶80美元,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09年的-1.1%增長到3.1%,世界銀行也預測2010年全球GDP增長將達到2.7%。
然而,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已經完全走出低谷,當前的復蘇能否持續,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的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和金融機構內部的不良資產還沒有完全解決。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潛在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其中壹半尚未暴露。壹旦這些金融系統中的所有不良資產暴露出來,市場就會出現壹些麻煩,可能會急劇惡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將推遲支付超過30億美元的債務,這立即影響了全球金融市場。另外,希臘政府信譽被降級,國債被降級,也壹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這壹切都表明,全球金融體系雖然總體穩定,但非常脆弱。
第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應用正在走向極限。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運用。各國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來的最高紀錄。歐洲、美國、日本以及所有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都非常糟糕。據美國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統計,從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增加約15.3萬億美元,其中80%來自西方七國集團。目前,壹些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債務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0%。截至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債務總額創歷史新高,達到36.237萬億美元,增速也達到13.21%。因此,各國無法使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第二是貨幣政策。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普遍采取降息的方式,但目前各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經很低了,比如美國的利率已經降到了0-0.25。所以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大。
第三,發達經濟體面臨高失業率。美國失業率在2009年6月達到10和11%,為26年來的最高水平。2065 438+00 6月失業率雖略有下降,但仍高達9.7%。美國勞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2.2萬人至49.6萬人,為2009年(114)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遠高於市場人士預期的減少13000人。此外,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也有所增加。2009年歐元區新增失業人口11萬人,失業總人數達到1570萬人。2009年2月,歐元區成立十年後,失業率首次升至10%。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5438年6月+2009年2月的預測數據,2010年歐盟27國的失業率將升至10.3%,失業總人數將達到2800萬。發達國家解決失業問題的前景很不樂觀,特別是這次失業涉及壹些結構性問題。結構轉型使得未來的就業前景非常艱難。就業是民生之本,失業率大幅上升將繼續打擊發達國家消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使經濟復蘇更加緩慢和艱難。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壹些貧窮國家,高失業率有引發社會動蕩的風險。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擡頭。在世界經濟尚未復蘇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擡頭。根據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的報告,在2009年4月至8月的短短5個月內,G20出臺了91項新的潛在保護主義措施。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二十國集團中的17個國家已經出臺了大約78項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壹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公開出臺了壹些保護主義政策。比如2009年初通過的83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就規定必須使用國內產品。
第五,美元匯率加劇動蕩。美國長期運行債務經濟,對外發行大量國債,美國的社會福利支出消耗了大量財政收入,政府債務日積月累,成為當今世界對其他國家債務的冠軍。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未來1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總額將達到約9.05萬億美元。這種情況會加劇美元匯率的波動,從而影響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2.國際安全形勢總體緩和,但挑戰依然嚴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上個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以及冷戰的對抗和苦難,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全世界的人都厭惡戰爭,害怕戰爭。因為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向往和平,戰後50多年地球上沒有發生新的世界大戰。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入發展,世界大戰的危險進壹步降低。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失去了發動核戰爭的對手,從而降低了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世界各國的經濟和貿易相互滲透,社會和軍事安全領域的相互需求增加,世界各國的依賴性增強,共同利益領域擴大。發展經濟、創新科技、提高綜合國力成為各國追求的首要目標,因此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日益成為各國尤其是大國的學問。在當前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下,雖然大國之間仍存在各種分歧和利益沖突,但已不具有全面對抗的性質。主要國家越來越重視溝通和交流,加強合作,避免對抗,從而維護了整個國際局勢的和平與穩定。但是這個世界仍然很不平靜。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總之,當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南北差距的擴大影響了世界安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這種收入分配嚴重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根據美國經濟史學家麥迪遜的統計,自182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實際產出是50倍。然而,這些巨大的收益分配不均。1820年,世界上最富和最窮國家的人均收入比是3: 1,1913,11,1950,35: 65438+。1992為72: 1,1997約為74: 1,2000年接近75: 1,2006年約為141: 1。世界上不發達國家的數量沒有減少,而是壹直在增加,從1987中的36個增加到2009年的49個。這種“數字鴻溝”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由於壹些發展中國家長期貧窮落後,加上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潛在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沖突和戰爭不斷出現。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不僅不利於世界的發展與繁榮,也將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第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交織影響世界安全。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和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當前,雖然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熱點問題和局部沖突層出不窮,國防費逐年增加。2006年全球國防費比2005年增長3.5%,2007年全球國防費為1.339萬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6%。2008年,全球國防支出為1.464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2.4%。美國軍費比2007年增長9.7%,占全球總額的48%。從65438年到2008年,美國軍費的增加占全球增加的58%。這種情況意味著各國仍將軍事發展作為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
當前,伊拉克局勢動蕩、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持續的阿以沖突給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首先,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世界和平。其次,這些熱點問題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區域,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國在這些區域的戰略利益,使大國利益復雜化,增加大國關系中的隱患,甚至在壹定情況下可能導致大國矛盾激化,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此外,核武器的全球擴散仍然是壹個嚴重的問題。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截至2007年初,全球可由導彈發射或飛機攜帶的核彈頭數量約為11530。此外,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擁有或正在努力擁有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這種情況對世界安全是壹大隱患。
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除軍事、政治、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外,威脅主權國家和人類生存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病、海盜、非法移民、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對世界發展和人類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其危害甚至超過了戰爭。9?“11”事件奪去了近3000條生命,超過了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中喪生的人數。2004年6月5438+2月的印度洋海嘯奪去了近30萬人的生命,給有關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僅斯裏蘭卡就達到6543.8+03億美元-6543.8+05億美元,占其經濟總量的6.5%。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許多國家的財富急劇縮水,甚至引發政治和社會動蕩。近幾十年來,環境汙染造成了全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了頻繁的災難。所有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著世界的安全和人類的生存。
第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和發展影響世界安全。冷戰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愈演愈烈,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世界科技革命的競爭日趨激烈。
二戰後,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仍方興未艾。當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科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從20世紀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科技發展特別是戰略性高技術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實力越來越決定壹個國家的競爭力。
面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對策。發達國家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搶占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制高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壹些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試圖改變自己在科技上的不利競爭地位。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采取的提升科技競爭力的政策有以下特點:
壹是提高決策水平,加強宏觀調控,加強科技投入。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政府首腦親自領導科技工作的做法,設立由戰略科學家和經濟專家組成的總統(總理)科學顧問委員會,對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計劃提出建議。美國、韓國、印度等國家建立了以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首的國家科技委員會,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科技工作的宏觀決策能力。許多政府將科技投資視為回報巨大的戰略投資。壹方面,我們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另壹方面,我們將建立有利於增加科技投入的機制。
第二,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人才發展戰略。人才是競爭的基礎。許多國家修改了移民政策,並加大了吸引外國學生和學者的力度,以解決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芬蘭對掌握先進技術的高收入外國人的最高稅率,降低到了當地人的58%;日本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采取各種措施,使外國研究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達到30%;美國大大放寬了高科技人才在移民方面的限制。
第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面對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挑戰,制度創新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是壹個網絡,是壹個系統工程。人、企業和機構之間的知識流動是創新體系的關鍵,而產業、學術界、金融和政府是這壹體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機構和高校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支撐和知識來源,中介機構是知識擴散和轉移的橋梁,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發展環境的創造者,金融是充分實現創新市場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第二,當前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分析當前國際形勢,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對當今世界長期變化趨勢中壹些深層次問題的認識。
1.金融危機後,中國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
在這波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到了沖擊和影響,但經濟發展速度依然出眾,保持著8%的增速,經濟總量正在逼近日本。這種情況使得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加壓力,防範中國。
首先,歐美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聯合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2月,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提出效仿1985的廣場協議,讓人民幣升值。壹場關於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從那時延續至今。金融危機後,世界貿易嚴重萎縮,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貿易逆差嚴重。這些國家將此歸咎於人民幣低估。所以危機後歐美聯手逼迫人民幣升值,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今年3月11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進出口銀行年會上發表貿易政策演講時,要求人民幣進壹步向“市場化匯率機制”過渡。他還表示,美國政府將在4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半年度報告中決定是否將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壹旦中國被定位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中國的出口增長占整個經濟增長的30%以上。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競爭力,那麽出口的減少將導致經濟增長的放緩和就業機會的減少。
其次,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挑戰。目前,各國已經將退市提上日程,這表明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弱,但短期內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的又壹次動蕩,包括大量國際“熱錢”流出中國。壹旦短期內大量熱錢流出,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不可低估。
第三,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2009年下半年以來,各國經濟出現復蘇跡象。隨著各國走出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蘇,危機的中心議題不再是討論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財政可持續性,保證國內就業。為了緩解經濟增長、財政、就業的壓力和國內民眾的政治壓力,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許多政府的選擇。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壹大出口國,占全球出口份額的9%以上。然而,在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更多的貿易摩擦。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全球7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與中國出口貿易有關。截至2009年底,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美國在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對中國發起了***23起“雙反”調查。僅2009年,美國就對中國發起了10起“雙反”調查。因此,在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國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經濟競爭。
2.中國的安全環境面臨挑戰
從傳統安全角度看,中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仍存在隱患。當前,世界軍事安全形勢正開始發生深刻的調整和變化。世界主要軍事力量,尤其是美國及其盟國,進入了新壹輪的軍事擴張。
首先體現在各國軍費不斷增加。即使在金融危機後,雖然全球經濟呈現整體下滑趨勢,但世界軍費仍呈現大規模增長。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大國之間可能會出現軍備競賽,世界和平與安全將受到威脅。
其次,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正在加緊軍事戰略的調整和改革。美軍備戰的重點已經從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地區戰爭,轉變為進行壹場“全面”戰爭,包括利用國家乃至盟國的綜合力量對付“潛在的全球競爭對手”的所謂“國家戰爭”。為此,美軍已經開始了壹系列實際的軍事準備和部署。在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中,涉及中國的因素越來越多,中國成為美日等勢力想象中的“潛在軍事競爭對手”。據美國軍事網站報道,目前,美國在中國周邊設立了51個軍事基地,從日韓到關島,從澳大利亞到印度洋到中亞。美軍在中國周邊的基地密度甚至比冷戰時期的蘇聯還要密集。此外,美國積極發展與印度的軍事關系,以彌補美軍在中國西南方向的弱勢,這使得美印軍事合作具有壹些非常積極的“戰略含義”。美國表示,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有必要提高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作戰能力。據外媒報道,美國正在加強在太平洋的戰略力量,將壹些戰略核潛艇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並改進核彈頭。
中國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風險不容小覷。首先,朝鮮半島核問題隨時可能惡化。壹旦朝鮮半島局勢惡化,中國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日本、印度等周邊國家不斷加強軍事擴張,也會對中國的安全環境構成挑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也對我國構成安全威脅。印度和巴基斯坦跨過了核門檻,完成了核武器的實際部署。朝鮮在2006年9月爆炸了壹枚核武器,伊朗也在積極發展核武器。核武器壟斷被打破,世界進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時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在中國,東西兩個方向都存在現實的核威脅,使我們的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非傳統安全角度看,中國也面臨威脅。全球變暖、跨境犯罪、金融危機等全球性環境汙染都會影響中國的安全環境。
3.中國在多極格局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同時也面臨單極壓力。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下,中國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各方面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中國活躍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場所。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越來越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在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冷戰後,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中美戰略關系的性質由合作轉向對立。由於美國是冷戰後唯壹的超級大國,並表示要主導世界秩序,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防範。這壹意圖在美國國防部65438年至0997年的四年防務報告中已有明確表述。美國2008年的國防戰略報告進壹步加大了對中國的關註,對中國的“雙重政策”更加清晰。在2005年版的《國防報告》中,雖然將中國列為美國需要重點關註的“重點國家”,但只明確提到過壹次;在2008年的這份報告中,中國被提及多達17次,各部分都將涉華內容放在俄羅斯之前,這反映出中國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美國學者h·格林威(H Greenway)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將位居第二。而當中國的GDP等於或大於美國時,美國將無法主宰世界。因此,在美國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美國提出中國是美國的“潛在對手”或“戰略競爭對手”。悲觀主義者甚至認為中美之間可能會發生軍事沖突。
4.中國正面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競爭。
科技競爭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科技發展史相比,改革開放以來真正穩定快速發展的科技只有20多年,基礎還相當薄弱,持續積累非常不足;科技體制仍處於不斷調整和完善的過渡階段;作為壹個發展中大國,壹方面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壹方面可支配財力有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韓國和科技大國俄羅斯、印度都處於中等發展水平。因此,要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方面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