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壹,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化石和古文化遺跡。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南方幾乎所有的主要舊石器文化遺址都在貴州發現。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古老的貴州文化。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從文獻提供的信息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今貴州境內有臧。
柯)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襄郡。
“貴州”這個名稱始於宋代(960-1127)。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圭向被控制的矩形國投降。到了宋代,聖旨中有壹句話:“唯有貴州遠離饑荒”,這是以貴州之名對這壹地區最早的記載。明朝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建立貴州,正式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天貴州的部分疆域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屬於貴州中部,地理區域是今天貴州境內沿河至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朝在這裏建立了黔中縣。唐朝(公元618-907)在今貴州設立貴州中路、貴州郡、貴州巡撫公署。貴州的歷史總是離不開“黔”字,這壹個字代代相傳,直到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35 65438+10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 * *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貴州旅遊港
紅絲帶上最美的壹段――紅軍長征在貴州
本報記者唐
2006年6月5438+2月21日,大中小留言論壇印刷品08:19關閉。
編者按:70年前,中國* * *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大道,為中國革命勝利前進奠定了重要基礎。
貴州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風景點、福地。中國革命史上有太多太多最光輝的記憶。遵義會議上,工農紅軍得以扭轉錯誤的政治軍事路線,開始獨立正確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四渡赤水、烏蒙山回旋千裏,紅軍奇跡般地跳出了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圈,打出了壹串壯麗的字跡...
貴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紅軍的足跡,偉大的長征精神始終滋潤著後人。奔流不息的烏江,突然盤旋的赤水河,都波光粼粼,閃耀著歷史的眼睛,看著我們前行;“萬人難開”的婁山關,雄偉的烏蒙,也是光彩奪目,吹響時代號角,催人奮進;遵義會議、黎平會議,光輝的思想指引我們探索創新。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元在我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貴州總體上還比較落後、各方面條件較差、工作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尤為重要。
回顧歷史,寄希望於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本刊編輯、編者對這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明珠”進行了梳理、總結,並作了壹篇文章。這是本刊解讀長征及其精神的壹次嘗試。其間也得益於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同誌、省委黨史研究室杜謙同誌的指導和支持。借此機會,我們要向這兩位同誌表示感謝。(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顧海東、唐、譚、、劉、張蓓,作者:顧海東)
如果把長征比作地球上的紅絲帶,這條絲帶最吸引人的褶皺在哪裏?答案很明顯:貴州。
在這條最吸引人的皺紋裏,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上的茅臺,紅軍壹路走來,每壹個轉彎,形勢都在變化;每次打折都帶來新的前景。
這些年來,跟隨紅軍的腳步,貴州的山路上不斷有壹波又壹波的旅行者重溫長征路。
中國人和外國人總是說同樣的話:貴州的長征是壹段隱藏著答案的旅程。
答案是什麽?
7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艱苦行軍,突破四道封鎖線,西進貴州。
解放軍檔案館現有的壹份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藥供應統計表顯示,長征時,中央紅軍8.6萬人有33244支槍,平均每支槍不足56發子彈。加上6101飛鏢和882軍刀。意味著踏上遠征之路的紅軍戰士,有壹半以上是手無寸鐵的。他們面對的是大量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
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戰役中,只有三萬人的中央紅軍突出重圍。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紅軍的未來。多年後,劉伯承在《回顧長征》壹文中回憶說:“這種情緒,隨著我軍戰敗日益明顯,湘江戰役達到高潮。”
國民黨軍的四十萬重兵,已經在紅軍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擺好了陣勢。巨大的犧牲並沒有使中國革命擺脫危機。最困難的時候,紅軍進了貴州。
1934 12 18在湘黔交界的貴州小城黎平,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了第壹次政治局會議,否定了原定的行軍計劃,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遠離敵人重兵駐守的湘西,向川黔邊界進軍,從而避免了殲滅。
緊接著黎平會議後,猴場會議再次否定了“不渡烏江”、“回東”的錯誤思想。中央紅軍在敵軍薄弱地區迅速機動,攻克九縣,突破烏江天險,占領遵義。
遵義會議的召開,確認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壹屆中央委員會的正確領導。在最危險的時刻,這次會議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 * *生產黨歷史上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後,在正確路線的指導下,紅軍四渡赤水搞突然襲擊,三次占領遵義。婁山關戰役和遵義戰役取得了長征以來的兩次勝利。紅軍以前所未有的士氣,直逼貴陽,巧渡北盤江,威脅昆明,躍出金沙江邊敵人的包圍圈,終於取得了勝利。
中國工農紅軍數次進出貴州,在軍事史上留下了壹系列驚心動魄的事例。長征,這壹人類遠征史上、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從進入貴州的那壹刻,到離開貴州的那壹刻,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美國著名作家哈裏森?長征結束後,索爾茲伯裏在他的《長征史無前例的故事》中寫道:“遵義會議結束了,長征在繼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道路——至少是未來半個世紀的道路——就這樣決定了。”
如果把長征比作地球上的紅絲帶,這條絲帶最吸引人的褶皺在哪裏?答案很明顯:貴州。
這是紅絲帶最美的部分。
在這條最吸引人的皺紋裏,從黎平到遵義,從遵義到赤水河上的茅臺,紅軍壹路走來,每壹個轉彎,形勢都在變化;每次打折都帶來新的前景。
壹路三城,壹個轉折點。歷史的寓意是多麽的深刻和久遠啊!因為轉折,黎平、茅臺乃至整個貴州、整個長征路,都有了和遵義壹樣的價值和魅力。
70年過去了。回望當年紅軍將領用平實的文字記錄下的遵義、貴州,字裏行間,都是豪情萬丈、刻骨銘心的回憶。陳雲回憶說:“紅軍進入遵義城時,遵義城以上的百姓不僅沒有逃跑,孤兒作坊、學校學生、貧苦商人也紛紛舉旗歡迎紅軍..."; "(在遵義)這十二天的休息,使湘南紅軍疲勞完全恢復,精神煥發;以至於在未來的戰爭中,不僅戰鬥力不會降低,反而會充滿活力。" "...進入遵義城後的第二天,服裝廠、機修所、糧秣廠都已經開了。新兵的制服馬上就要發了,老槍也要修了。"彭雪楓回憶說:"遵義是長征以來戰士們最懷念的城市:熙熙攘攘的市場,相親相愛的人,鮮紅的橘子,松軟的糕點。.....只要喊:‘紅軍來了!’成熟的男人會跟隨。那時,每個團每天總要擴充壹百八十名新兵。"
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創建了黔東根據地和烏蒙山,也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出兵黔東,有效協調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轉戰烏蒙,創造了長征途中擺脫強敵、轉戰殲敵的又壹成功範例。被困的牛山上,百余名紅軍戰士彈藥耗盡,寧死不屈,最後齊聲跳下懸崖,驚天地泣鬼神。
長征期間,貴州有近萬名各族群眾參加紅軍。在貴州,長征途中,黨中央批準建立了唯壹的省級地方黨組織;在貴州,紅軍的事跡代代相傳,紅軍精神影響深遠。
在沿途的三座城市,影響和改變歷史的事實已經廣為人知;實地走訪,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走出位於黎平縣城東二郎坡52號的黎平會議會址,漫步在老榕樹叢中的街頭,妳可能會聽到100多位留在黎平的紅軍傷員的生平事跡。
徜徉在遵義古樸的街巷深處,從那些爽朗的笑聲和自然的笑容中,我們或許會恍然大悟,為什麽這個只有3萬人口的城市,卻有3000個孩子隨紅軍北上,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不顧重重困難,又有幾十個學生去了延安。
在茅臺鎮紅軍四渡赤水第三渡口,四渡赤水紀念碑下喝壹杯茅臺酒,可以聽聽當地人講茅臺酒清洗紅軍戰士傷口的故事。
在困牛山腳下,瞻仰烈士墓,或許會驚嘆壹個農民家庭守墓幾十年的義務,更有可能是心中浮起“青山有幸葬忠魂”這句話。
在這裏,歷史歷歷在目,歷歷在目,在每個人的記憶裏。在這裏,人生的感悟非常容易獲得頓悟。
所以在貴州的山路上,來了壹波又壹波的旅人,帶著他們的心去行走,去重溫,去發現為什麽這片風景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聖地和福地。
妳看,烏江水流湍急,紅軍急於渡江卻沒有船。不要緊,這個景觀所蘊含的答案已經出來了:把河岸上的竹子砍下來,紮成竹筏,這就是渡口;用繩子和竹子綁上行軍鍋,就是渡口了。
妳看,傳承紅軍精神,西峰集中營黎明前的黑暗,終於是革命者的壯烈散去。
是的,面對有思想的大腦和強大的頭腦,沒有對困難的恐懼,挫折不能只停滯不前。
去貴州參觀紅色遺址就是這樣壹次心靈之旅。
有人說,妳看看貴州的山山水水,答案早已豐富。
山有所定,才能巍然屹立於雲端;水遇到百轉千回時的柔韌,只有從高處落下時才是千姿百態。這不就是面對挫折應該堅持的精神嗎?
答案是,面對挫折,如何才能抓住機遇,選擇路徑,迎來轉機?這個答案對於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政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個人來說是沒有啟發性的。
/GB/68742/70735/70737/5195519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