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詢問關於亞裏士多德的信息

詢問關於亞裏士多德的信息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第壹個將哲學系統化和專門化的哲學家。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這門學科的真正意義是由他決定的。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系是古希臘哲學的巔峰,他在系統總結前人成果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柏拉圖說他是“學院的靈魂”,黑格爾說他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物”,恩格斯說他是“世界上最有學問的人”。他的學術興趣涉及玄學、物理學、數學、邏輯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甚至生物學。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他的權威是無與倫比的。在中世紀,他僅次於聖子耶穌。近代以來,幾乎每壹次偉大的科技革命都是在亞裏士多德的肩膀上完成的。他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在這篇文章裏,我只分析他的物理學(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神學)。這也是他成就最高的兩個領域。

亞裏士多德的壹生

羅素說,他贊同馬克思的觀點,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壹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不是他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反映。因此,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他盡可能對西方歷史做了充分的介紹。

但是有些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海德格爾,他認為沒有必要介紹哲學家的生平來理解他的思想。所以他在解釋亞裏士多德的生平時,只說了三個字,“他出生,然後工作,然後死亡。”

亞歷克斯·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宮廷的禦醫(他可能會感到自卑和羞辱)。17歲赴雅典求學,師從柏拉圖。他是在柏拉圖於公元前347年去世後才離開柏拉圖學院的。然後他離開雅典,去亞索斯開了壹所分校。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國王菲利普邀請他做亞歷山大王子的老師。七年後亞歷山大登上了王位。亞裏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的影響壹直存在爭議。但從亞裏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和亞歷山大的成就來看,雙方很難有太大的關系。亞裏士多德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的政治仍然處於傳統的古典城邦環境中,但他對亞歷山大建立的希臘化帝國視而不見。此外,老學究認為他所倡導的中間道路是最有價值的,這很難迎合亞歷山大大帝的興趣。

公元前335年,他回到雅典,建立了呂克昂學園。他經常走在壹條名為peripatos的林間小道上,與學生討論哲學問題,因此他的學校也被稱為peri patic。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整個希臘化世界開始混亂。雅典人出現了反馬其頓情緒,這涉及到亞裏士多德,於是亞裏士多德被迫離開雅典,跑到愛琴海的壹個島嶼上。他為自己的逃跑找到了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說他的逃跑不是因為害怕死亡,而是為了防止雅典人再次犯下“反哲學罪”(指蘇格拉底被判死刑)。他逃到那個小島後壹年就死了。

亞裏士多德的自然哲學

在《形而上學》中,亞裏士多德區分了三種科學:技術科學、創造科學和思辨科學。其中技術科學指的是壹些實用的技術,比如鐵匠、木匠、鞋匠,亞裏士多德鄙視大多數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創造科學指的是壹門藝術學科,如詩歌。而思辨科學是真正哲學家的地盤,也包括三種,數學、物理(自然哲學)和神學(形而上學),其中形而上學是最高貴的知識。只有享受閑暇的貴族才有資格研究思辨科學。現代英語中的school壹詞的詞源來源於古希臘的leisure skhole。

要理解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首先要知道古希臘哲學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什麽。亞裏士多德說,形而上學的問題是問起源。

古希臘哲學的首要問題是尋求這個宇宙的起源,具有強烈的自然哲學意味。實際上,物理學在古希臘也被稱為自然哲學。他們稱這種起源為實體(實體的意義在亞裏士多德那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謂實體,是宇宙中壹切存在的載體,相對於千變萬化的現象,是永恒的。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舉了壹個通俗的例子來描述實體的意義。我們說聰明的蘇格拉底和善良的蘇格拉底。在這兩個判斷中,“聰明”和“善良”是蘇格拉底的屬性,蘇格拉底是這兩個屬性的載體。其實兩個判斷都是關於蘇格拉底的,蘇格拉底是不變的,只是他的屬性變了。無知的蘇格拉底可以通過學習成為智慧的蘇格拉底,但兩者說的都是同壹個人,蘇格拉底。在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這個觀點也是亞裏士多德對世界是否運動的解釋。

形而上學想問的是,整個宇宙的實體是什麽?泰勒斯說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說是氣,赫拉克利特說是火,恩培多克勒說是由水、火、風、土四種元素組成。這是簡單的唯物主義觀點。但是這些物質是如何形成的呢?他的內在規律是什麽?巴門尼德說它是“壹”,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柏拉圖回答說它是壹種觀念。他認為宇宙的實體是由相對於艾諾柯利達的先驗觀念構成的,這是壹種客觀的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實體是物質的還是概念的,物質運動的原因是什麽?恩培多克勒回答說,愛與恨是壹切事物運動的原因,而阿那克薩哥拉說是心靈。這兩種觀點都屬於萬物有靈論。在這三個理由的基礎上,亞裏士多德又增加了壹個問題。萬物運動的目的或必然趨勢是什麽?這是壹個目的論的問題。因此,根據以上四個問題,形成了亞裏士多德著名的四因論,分別稱為物質因、形式因、運動因和目的因。其中物理學研究的是運動物質的起源和原因,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是那種不包含物質的、純粹形式的、不動的、永恒的東西。

亞裏士多德認為,只有徹底研究上述四個原因,才能真正理解所有的道理。以物質為實體的哲學家只是通過感性和經驗的觀察得出自己的結論,認為水是實體的基礎,因為他們認為壹切都可以溶於水;認為火是物質的基礎,就是認為壹切都可以融化成火。這種純粹的感官證明顯然不能讓亞裏士多德滿意。

他與柏拉圖的矛盾貫穿了整個西方哲學史,而中世紀的實在論與唯名論之爭,部分原因在於這位才華橫溢的師徒在* * * *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兩者都不否認形式對材料有控制作用。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最大的區別在於:形式,即理念,是獨立於具體事物的原型嗎?還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原因才是本質?前者是柏拉圖的觀點,後者是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亞裏士多德反對柏拉圖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提出形式原因的概念,是為了回答物質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但是,柏拉圖的理念論不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反而增加了混亂,因為我們總是要先從具體的方面去了解,然後得到壹個大概的概念。比如我們首先認識到的碧海藍天藍布。然後我們認識到了藍色的* * *階段的普遍概念。在我們的概念裏,永遠不可能意識到有* * *相而沒有特殊相。所以,柏拉圖的概念原型只是壹個集合概念,而這個集合概念是建立在具體的特殊相上的,並不能回答關於具體事物的普遍性質和形式的問題。對於唯心主義的批判,有可分性和極小性的悖論,也有無限相似第三方的悖論。這裏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所以亞裏士多德認為,壹個物質首先有兩個要素,壹個是物質,壹個是它的形式或本質(事物的內在規律)。比如銅杯是銅做的,它的形態就是這個杯子的制作者心目中的模型。再比如,造壹艘船,除了木頭和鐵,我們還需要壹個設計師心目中的船的模型。當船只有木頭、鐵等壹些原材料的時候,才有成為船的可能。通過設計師的設計,這些材料可以變成壹艘船。所以,壹個物體的運動,只是從潛在到現實的變化。例如,壹顆種子變成了壹棵樹。當它還是壹顆種子的時候,它就有可能變成壹棵樹。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物質本身其實是不變的。決定這種變化的是它的形式。種子的本質決定了它能成為樹。運動永遠是物質運動。想象壹下純粹的思想是如何運動的。所以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形式決定了物質運動的具體形式。形式本身的缺失導致了種子變成樹的過程。所謂缺乏,是指它本可以擁有,但目前沒有的東西。比如種子還不是樹,不具備樹的性質(並不是說它原本擁有的東西就失去了,比如壹個人失去了手)。缺乏決定了壹個事物的走向和方向。壹個物質的運動(或演變)是壹個從它的潛能到現實的過程,而決定這個過程的是形式(它的本質)。可以說物質是潛在的,但形式是現實的。所以所有的運動都有其目的,物體運動的目的就是盡可能的實現自身,讓應該具備的潛能得以實現。基於此,我們可以推斷亞裏士多德的實體有三個概念,即物質、形式和形式與實體的相互作用(其實亞裏士多德的實體也有邏輯意義)。這種實體觀比他的前輩們要精確和系統得多。

以上是所有運動的根本屬性,描述了從主體到主體的變化(還有三種變化在亞裏士多德看來是不動的:從非主體到非主體的變化是不可能的;從無主體到有主體的轉變,生成;從主體到非主體的變化,消除),其中運動也可以分為三個具體的類別。質的運動,比如水變氣;定量運動,比如孩子長成大人;位移的運動,即物體從壹點到另壹點的位置變化(我壹直不明白這種位移的運動怎麽能用物質和形式來解釋)。

亞裏士多德特別討論了位移運動。亞裏士多德認為,壹個物體運動的動力當然不是來自它本身,而是由外物推動的。起初,各種物體和元素屬於同壹範疇,分別占據著它們的自然位置,但隨著第壹個被推動的物體開始運動,整個宇宙的圓周運動就開始了,就像多米諾骨牌壹樣。例如,A是第壹個被推送的對象。它離開原來A的位置推B,然後A占B的位置,然後B被A推後占C的位置,然後B占C的位置,就這樣下去。但是這裏還有兩個問題。1的第壹推動者是誰?2這種推與被推的過程是否是無限傳遞的。第壹個問題需要亞裏士多德的神學部分來回答。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在亞裏士多德看來,整個宇宙應該是環形的,所以這個動態被動的過程不是無限的,而是循環的,也就是說,第壹個被動的A的位置會被最後壹個推動者z占據,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宇宙中不存在虛空,宇宙中任何壹個地方都充滿了物質。這種否認真空的假說後來成了科學進步的桎梏。而且,這個圓周運動是平面運動。它本能地按照自己的本性勻速運動。它不偏離自己的運動方向,也就是說,它不上下運動。其實宇宙中沒有上下之分。只不過是人類主觀硬性的劃分。

這種圓周運動是完美的,但這種運動並不存在於我們的地球上,而是以外太空天體運動的形式存在。我們地球上的運動是線性的。我們的地球比天堂位置低。

現在我們可以討論亞裏士多德的三境界理論了。根據形式和材料比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具體的實體分為三個層次。壹個物體的形式越多,材料越少,它的層次就越高,也就是說,這個物體所能實現的潛力就越大,或者說就越現實。最低的實體是我們的地球,也稱為邊界。結界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直線運動。物體在這個邊界內的運動是易腐的運動實體。更高的層次是實體,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地球以外的天體的圓周運動,那就是天道。充滿天庭的物質是壹種叫做以太的第五元素,它均勻分布在整個天庭中,天庭中的物體是不朽的運動實體。無論是邊界還是天堂,都是壹個我們能感覺到的世界。而更高的層次,它是不可感知的,在這個最高級的世界裏沒有物質,只有形式,純粹的形式,也就是說,它是完全現實的,沒有物質,它就不能運動,這種實體是不朽的,不動的。這個實體就是上帝。這是最先進的哲學家的真正研究領域,因此,亞裏士多德的研究自然從物理學(自然哲學)過渡到神學(形而上學)。

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他的壹些邏輯理論是分不開的。他通過對日常主謂表達式,尤其是連詞“是”的分析,用邏輯方法引入了實體的概念,這無疑是亞裏士多德的首創,這種分析方法統治了西方哲學兩千年,影響深遠。所以,在介紹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時,首先要了解他的邏輯。

我們日常語言中經常用到的主謂句型是:A是B(大海是藍色的)。這個句子由三個要素組成。主語a,謂語b,連詞“是”(在古希臘語中,是和存在是同壹個詞)。謂語B的作用是解釋和說明A,換句話說,是給主語A下定義..所以亞裏士多德說,當有壹個東西只能作主語而不能作謂語時,它就是實體,謂語就是主語(實體)的屬性。在此基礎上,亞裏士多德得出了他著名的十大範疇,分別是:實體、數量、性質、關系、位置、時間、姿勢、狀態、主動和被動。其中只有實體可以做主語,其他九類都做謂語,它們或者是實體的依存,或者是實體的表達。只有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它不依附於任何別的東西,也不被任何別的東西表現出來,它就是它自己,也就是“這壹個”,實體就是這個個體。

壹般來說,只有指代個體的名詞才是最原始的實體,如個體的人、狗等,它們只能充當主語詞。壹般來說,這個個體主語的謂語應該是依附於它的,即當主語不存在時,它的謂語也不存在,比如個體屬性依賴於個體個體。還有壹些詞,只表示主語,不依賴主語,既可以充當主語,也可以充當謂語。比如人和動物,我們說蘇格拉底是人,但是人的普遍概念並沒有因為蘇格拉底的死而消失,而是人表達了蘇格拉底的壹種本性。而且,我們可以說人是動物,也可以說理性的動物是人。在這兩個句子中,man既充當主語又充當謂語。人是個體人的* * *相,即普遍概念。個體的人包含在“人”中,人是壹個泛概念;而人包含在動物中,所以動物是壹種概念。亞裏士多德稱之為第二實體的種和屬,不同於簡單的個體,即第壹實體。第壹類實體是簡單的、個體的,它們只起主題詞的作用;第二個實體是通用的和正式的,它們既可以充當主語也可以充當謂語。第壹個實體是最接近原始實體的實體,其次是實體,最後是實體。

古希臘語法中,壹個不帶謂語的“A是”是壹個完整的句子,代表主語A本身。這個語法對亞裏士多德區分實體和屬性很有幫助。“A是”中的“A”,因為沒有謂語來表達,所以要稱之為A,或者說是“是”,或者幹脆說“這壹個”來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壹個”顯然是指壹個物質個體,即單壹的物體。物質似乎是最原始的實體。

但是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壹般來說,“A是B”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壹種是上面說的意思,謂語表示主語。這是壹個判決。比如人是動物,海是藍色的。這個句型不能顛倒。如果動物是人,藍色是海,那我們無疑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句型是判斷句型;但在另壹種句型中,也就是定義句型中,主語和謂語可以顛倒使用。比如人是理性的動物,我們也可以說理性的動物是人。在這個定義句中,連詞“是”的意義並不像判斷句中那樣——表示壹個與另壹個的關系——而是表示兩者的等價關系,等價的兩者的位置當然可以互換。亞裏士多德說,定義的方法是壹種加法差,它描述了壹個實體的本質或形式。這個本質或形式就是實體,所以它是自身的原因,即它是“它是什麽”,所以兩者的關系是等價的。從定義上看,形式或本質應該是最原始的實體。

那麽,真正的實體是判斷應用法中的“物質的個體”,還是應該是實體的本質,即形式(形式和理念在古希臘是同壹個詞eidos)?“此壹”只表示事物的存在,“所以是”則表示事物的本質。因此,它包含著兩個矛盾:實體是個體還是普遍,是存在還是本質。亞裏士多德哲學中的這壹矛盾影響深遠,後期西方哲學中的存在主義與本質主義、實在論與唯名論之爭都與這壹矛盾有關。亞裏士多德當然也認識到了這個矛盾。他解釋說“壹個個體只是他自己的實體,但他所做的事被視為壹個個體實體”,他還說“那些事和他所做的事必然相同”。他似乎在說,本質是可以個體化的,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否則“宇宙萬物都會混成壹體”。但顯然這個解釋沒有說服力。因為本質要用定義來表達,而種加屬差的定義方法必須包含普遍概念。沒有種和屬,就無法認識“這壹個”。19世紀,數學哲學的研究方向始於哲學,弗雷格希望用巧合的方式取代“是”的模糊用法。

以上只是對“所以是的是”的模糊看法,可以在北京大學趙敦化的《西方哲學》教材中找到。也是壹個很獨特的分析角度,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多介紹了壹下。本質上,亞裏士多德傳統意義上的“所以是的是”或“它是什麽”概念的模糊性在於:“所以是的是”是所有個體都包含的普遍形式嗎?還是指最完美、最現實、最神聖的實體——上帝?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對形而上學的定義,有時是前者更有意義,有時是後者更有意義。前者更多由亞裏士多德自己的觀點構成,後者更多由柏拉圖構成。事實上,從巴門尼德的“壹”和柏拉圖的“相”開始,就已經隱含了這種歧義。和諧與相,既有普遍規律的含義,又有神聖與圓滿的概念。因此,對於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研究的是最完美的實體,靜止不動的發起者上帝,還是“所以是”的最普通的“是”,後世哲學家們眾說紛紜。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可以參考人民出版社的《希臘哲學史》第三卷。

最後,我將討論上帝在亞裏士多德理論中的意義。在自然哲學中已經說過,當壹個物體運動時,它壹定是第壹個被推動的。既然是第壹個運動的物體,那麽是誰在推動它呢?顯然,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答案,這個答案是由壹個不動的發起者推動的,這個不動的發起者就是上帝。上帝裏沒有物質,它是純粹形式的或意識形態的東西,它已經完全實現了,它本身就是本質。上帝是最好的,它的善觸及宇宙萬物。宇宙萬物之所以開始運動,是因為他們渴望上帝的善,而上帝的善是萬物運動的本源。所以,神與惡的誕生無關,宇宙的運動是有目的的,是對神的向往和追求。善是萬物追求的目標,也是行為的終極目標。亞裏士多德的宇宙觀是樂觀的。

亞裏士多德的神不是基督教中的人格化的神,甚至也不是萬物有靈論的自然神。在亞裏士多德看來,上帝實際上是形而上學本身的終極思考,所以哲學家對哲學的思考實際上是對上帝的崇拜。但是當然,妳不能指望上帝關註人類的苦難。長期以來,形而上學被稱為哲學之冠,其根源在於其神聖性。

標簽

亞裏士多德的思想猶如汪洋大海,很多學者願意用壹生的時間去研究他。本文只能涉及亞裏士多德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的壹部分,對亞裏士多德其他有影響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不做更多介紹。亞裏士多德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是承前啟後,哲學在他那裏真正成為了壹門學術。他還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為哲學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於亞裏士多德在總結前人基礎上的開拓精神,他可以成為人們學習哲學的首選。同時,壹旦加入哲學的研究隊伍,我們可能永遠擺脫不了亞裏士多德的思想框架。

  • 上一篇:比特斯拉“高壹級”。長安的「L3自動駕駛」是什麽來歷?
  • 下一篇:草原上的人都穿什麽?食物是什麽?妳是怎麽生活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