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謀求海權對國家政治的意義,800多字。不要簡單分析中國的~

謀求海權對國家政治的意義,800多字。不要簡單分析中國的~

當前,國際國內社會圍繞中國海權發展趨勢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產生了激烈爭議,“中國海權威脅論”正在擡頭。以美國為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沖突論”,斷言海上沖突將成為“即將爆發的美中沖突”的重要形式。新世紀以來,美國學者羅伯特?羅斯最早提出“中美陸海力量平衡論”,提出中國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只有不挑戰美國的海權,才能在東亞維持精彩的“和平地理”;2009年,他提出“中國的海軍民族主義”,斷言以“發展航母”、“擴充海軍”為手段,以“洗刷近代恥辱”、“收復失地”、“突破島鏈封鎖”為目標的“中國的海軍民族主義”,將導致“美中關系代價高昂的緊張”。近年來,西方媒體壹直在炒作中國的海上“珍珠鏈戰略”,稱中國正在“沿著從中東到南海的海上通道建立戰略關系”,緬甸實兌港、斯裏蘭卡卡漢班托塔港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構成了“珍珠鏈戰略”的“海上安全戰略三角”。中國海軍巡航索馬裏海域引起了西方無盡的猜疑。

在國內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海權發展也存在尖銳對立:有學者叫囂中國要發展海權,建設強大海軍;有學者從地緣政治的制約、綜合國力的支撐能力、與霸權國家沖突的風險等角度,主張避免進入“海權誤區”,尤其是避免重演歷史上德國挑戰英國海上霸權失敗的歷史悲劇。

從國際上看,國內外圍繞中國海權發展眾說紛紜,反映了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如何判斷中國海權發展和影響力的戰略困惑。從國內來看,反映了中國從傳統陸上強國向海上強國轉變過程中的戰略困惑。因此,科學規劃和安排海權發展戰略確實成為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的壹個重要問題。

在500多年世界海權興衰的歷史進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壹直是世界強國追求的目標,但它們追求海權的歷史命運卻完全不同。壹些國家通過發展海權實現了國家的長期繁榮(英美);壹些國家遭受了失敗,甚至國運衰退(法國和德國);有的國家長期保持海權(英美),有的國家迅速完成了從崛起到衰落的轉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壹方面,他國對海權的追求促進了國家的崛起,但過度追求埋下了國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蘇)。同樣對海權的追求,導致國運興衰的差異歷久彌新,其根源無疑值得深刻反思。

壹、海權發展的歷史動力和支撐因素

資本擴張和更新能力不僅是海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決定海權能否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因素。同時,技術和制度創新能力、產業引領能力也是決定海權興衰的重要支撐因素。

世界海權崛起的歷史契機在於中世紀後期的地理大發現。不同國家面對海洋的不同選擇,尤其是東西方國家對歷史機遇的不同把握,導致了不同的國家命運。歐洲國家抓住了歷史機遇完成了民族崛起,而東方國家,尤其是創造了鄭和下西洋歷史奇跡的中國,卻錯過了近代世界權力更叠的歷史機遇。美國學者史蒂夫·利亞諾斯(Steve Lianos)的壹系列問題深刻地解釋了明代中西方對海洋的不同認識和選擇:“為什麽明代的這些航行(指鄭和下西洋)會因為壹些不為人知但肯定非商業的原因而發生;為什麽是由朝廷宦官組織領導而不是股份公司?為什麽帶回來的是斑馬、鴕鳥、長頸鹿供朝廷觀賞,而不是可以投入國內市場產生商業利潤的商品?為什麽接到中國皇帝的命令就徹底不可挽回地停下來了?”

世界海權興衰的歷史表明,資本擴張和更新能力不僅是海權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決定海權能否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因素。不難發現,西方海權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商業冒險和掠奪性殖民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商業資本擴張(荷蘭)——工業資本擴張(英國和美國)。其中,殖民地和海軍形成了其重要支撐,但最根本的歷史推動力及其支撐因素無疑是資本擴張的能力。

世界歷史也表明,技術和制度創新能力、產業引領能力也是決定海權興衰的重要支撐因素。歷史上,海上霸權國家主導了各自時代的技術創新,如葡萄牙的三角帆船、荷蘭的墨卡托海圖、英國的戰列艦、美國的海軍航空學。世界霸權國家不僅是世界海軍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經濟主導產業的領先國家。可見,海權國家要實現世界霸權,不僅需要強大的海軍,還需要世界科技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經濟主導產業。因此,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尤其需要擺脫那種強調大國崛起離不開海權支撐,而忽視海權背後壹系列復雜社會因素的簡單化思維。

第二,海權發展的地緣政治條件

地理因素對海權發展的影響,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家對地理因素利弊的戰略性處理和安排。

客觀地說,海權發展的地緣政治條件主要表現在壹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及其相關的地理環境因素是否有利於海權的發展。就海權發展戰略而言,地理因素對海權發展的影響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家對地理因素利弊的戰略性處理和安排。這個問題對於英美等海洋國家來說相對容易,對於法國、德國、中國等兼具海洋和大陸屬性的陸海國家來說非常困難。究其原因,陸海國家的國家戰略壹直受到其雙重地理環境的制約。

中國國際問題專家史先生認為,陸海復合型國家面臨的問題是:壹是戰略選擇方向上的兩難;第二,海陸的雙重脆弱性,需要極高的外交策略來克服這壹弱點;第三,服務於戰略目標的國家資源分布是分散的,必須努力保持陸地和海洋發展之間的某種平衡;第四,陸海結合對壹個國家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歷史上看,陸海復合型國家地緣戰略選擇的經驗教訓有:壹是如何處理陸海平衡。歷史上,西班牙、法國、德國都因為未能有效處理這個問題,留下了很多歷史教訓。第二,如何海陸兼顧。沿海強國在兼顧陸地和海洋時,壹般不會平均使用兵力,但同時要根據威脅的變化,在壹定時期內關註陸地方向或海洋方向。但在現實中,如何把握時機和範圍,需要高超的戰略智慧。第三,如何防止陸海列強的聯合包圍。歷史上所有的沿海大國都是被陸海大國聯盟打敗的,所以沿海大國應該把防止陸海大國聯盟作為壹項重要的戰略任務。第四,保持軍事結構平衡。由於沿海強國的主要威脅經常在陸海之間搖擺,因此在和平時期要註意保持陸海軍的平衡,建立壹支比例合理、結構均衡的軍隊。海軍的建造周期長,損失很容易恢復。應該在壹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進行規劃,逐步加強。

但現實中,由於壹系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陸海復合型國家的海權戰略仍深受其地緣政治缺陷的影響和制約,在戰略選擇上存在偏差和失誤,進而影響國家安全乃至國際地位。歷史上歐洲和近代中國陸海復合國家的衰落,與未能有效處理海權與陸權的關系密切相關。

第三,海權發展的局限:俄羅斯和蘇聯的案例

在數百年的鬥爭中,海權的擴張固然構成了俄蘇崛起的因素,但從長遠來看,對海權的過度追求構成了俄蘇衰落的根源之壹。

從16世紀開始,俄羅斯走上了沿西、南、東全面追求海權的道路。在數百年的鬥爭中,海權的擴張固然構成了俄蘇崛起的因素,但從長遠來看,對海權的過度追求構成了俄蘇衰落的根源之壹。

俄蘇海權擴張的西線是向西進入波羅的海,再進入大西洋,這是俄羅斯海洋戰略中最成功的壹環,直接推動了俄羅斯的崛起。向西擴張通過聖彼得堡的建立使其具備了海權國家的特征,避免了西歐海權崛起後從屬於西方的命運,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竊取建立了其對抗西方的“緩沖帶”。美國學者斯塔夫裏阿諾斯認為,這甚至是當時俄羅斯避免陷入第三世界的原因之壹。

俄蘇海權擴張的南線是南印度洋。彼得大帝確立了俄羅斯向南擴張至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三條路線,深刻影響了俄羅斯的對外戰略。這壹戰略深受英美等海權國家的遏制而受挫。除了早年在黑海有所斬獲外,後來在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國家和阿富汗也受到重創。

俄蘇海權擴張的東線是東進太平洋戰略。壹定程度上,俄蘇通過侵占中國領土獲得了通往太平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太平洋艦隊,成為俄蘇在遠東施加影響的主要砝碼。但東擴在日俄戰爭中失利,隨後又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失利。同時,其貪婪的欲望,尤其是通過建立聯合艦隊來控制日本海軍的無理要求,直接惡化了中蘇關系。

從俄羅斯和蘇聯在海權擴張方面取得的成就來看,除了南下的目標,俄羅斯和蘇聯都在波羅的海、黑海和日本海開辟了出海通道,從而改變了其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地緣政治缺陷,這可能是俄羅斯在近代以來的權力鬥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因之壹。

然而,海權的過度擴張也對俄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制約作用和負面影響,甚至埋下了衰落的歷史隱患:壹是受制於內陸國的地緣政治結構和過於貪婪的海權擴張野心,俄蘇背負著同時發展陸權和海權的沈重負擔,過於弱小和尷尬。第二,由於海權的多方位擴張,俄羅斯和蘇聯的戰略敵人太多,難以應對,經濟和軍事發展,尤其是綜合國力難以支撐。第三,地處歐亞內陸的俄羅斯和蘇聯,在很多地區需要征服和跨越幾個陸上國家和地區,向海洋擴張勢力,導致其不斷將異族納入帝國版圖,地緣政治結構極其復雜。俄羅斯的對外擴張形成了壹個悖論:擴張的目的是為了安全,擴張的結果卻增加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新的民族和地區群體的增加,新的滲透前沿的增加。

第四,新興海權與現有海上霸權的關系

在世界海權興衰的歷史中,海權構成了許多國家的戰略訴求,但興衰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關鍵在於新興國家大戰略的選擇,是挑戰現有霸權體系,還是通過靈活手段融入國際體系,實現和平崛起。

在世界海權興衰交替的歷史中,海權構成了許多國家的戰略訴求,但興衰成敗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壹個重要原因是應對新興海權的模式不同於現有的海上霸權關系。

在世界事務中,主要國家的相對實力從來都不是壹成不變的。各國發展速度的不平衡以及技術和組織的突破,可以使壹個國家比另壹個國家具有更大的優勢,並對國際體系的權力格局、秩序和行為準則產生重大影響。這個過程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國崛起。歷史上,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著國際體系的動蕩和戰爭。西方關於大國崛起引發國際沖突的理論認為,首先,崛起國家具有擴張性質,“崛起國家”之所以在現有國際體系中扮演“挑戰國家”的角色,在於其對現有國際秩序的不滿。其次,“崛起的大國挑戰現有的霸權”引起了國際體系的動蕩。第三,新興大國挑戰現有領導人的霸權,導致全球戰爭,這是周期性的。第四,大陸霸權更可能通過追求包括海權在內的世界霸權,起到挑戰海洋霸權的作用。這裏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和質疑:

第壹,新興陸權國家是否更有可能扮演現有海洋霸權挑戰者的角色。從歷史上看,法英沖突、德英沖突、俄英爭奪亞洲,甚至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當然都有地權海權對抗的特征,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地權國家構成霸權挑戰者。事實上,近代早期西班牙與葡萄牙、荷蘭與葡萄牙、英國與荷蘭的世界霸權之爭,以及20世紀日本與英美在東亞的矛盾與沖突,都是在海權國家之間展開的,海權國家也可以扮演霸權挑戰者的角色。所以在世界霸權挑戰者的角色問題上,並不存在陸上國家被固定為挑戰者的歷史鐵律。

二是新興海權國家是否有和平崛起的可能,避免與現有霸權發生沖突。雖然德國對海權的追求確實導致了世界範圍的沖突,但美國海權的崛起總體上並沒有以挑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通過整體的、漸進的外交戰略完成的,基本上可以定位為和平崛起。所以新興國家的海權崛起不僅僅是壹條暴力的歷史路徑。德國和美國作為新興國家,在處理與傳統海洋霸權的關系上有不同的結果,說明新興海權國家與現有海洋霸權的沖突沒有歷史必然性。關鍵在於新興國家大戰略的選擇,是挑戰現有霸權體系,還是通過靈活手段融入國際體系,實現和平崛起。

  • 上一篇:毽球的打法和規則
  • 下一篇:10 2022北京冬奧會閉幕式感受文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