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和其他
什麽是禁忌?
所謂忌諱,就是不要直接稱呼君主或者長輩的名字。如果遇到和君主長輩壹樣的字面名字,會通過改字漏筆來避免。
禁忌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壹種習俗,是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陸遊在《老學宮筆記》中描述了壹個故事:“天等成了縣,卻把名字保密了。誰碰了他都會生氣,他的官員和士兵經常受到懲罰。所以對於國家來說,說燈就是火。到了元朝,人們被允許進入本州觀光。這位官員然後寫了壹份書單,並在該市公布,說:'國家照常放火三天。'"
阿q“以前博大”,學識淵博,“真能幹”。本來他幾乎是個“完人”,可惜體質上還是有壹些不足。最討厭的是他頭皮上有不少不知道什麽時候的疤痕。雖然這也是在他身上,但是看阿q的意思好像也不貴,因為他害怕說“來”和所有和“來”接近的音,然後他就普及了,“輕”和“輕”也是禁忌。後來連“燈”“燭”都是禁忌。壹個忌諱,不問有意無意,阿q會滿身傷痕,氣得面紅耳赤,衡量對手,遲鈍他會罵,軟弱他會打;然而,不知何故,阿q總是吃虧更多。於是他逐漸改變了政策,壹般轉向怒目而視。
禁忌可分為民族禁忌、神聖禁忌、官方禁忌和家庭禁忌。民族禁忌是指皇帝及其父親、祖先的名字,全國各地都需要避免使用。聖諱是指社會所尊崇的“聖人”之名,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是文人來回避。官方禁忌又稱憲法禁忌,是指上司的名字,下屬官員需要避免使用。陸遊提到的天等就屬於這種禁忌。禁忌是指家族或家族中長輩的稱呼,僅限於家族或家族內部的回避。
禁忌的起源
禁忌起源於周朝。“入境即禁,入境即俗,入門即窘。”(《禮記》?屈麗尚)去別人家,首先要要求其家人匿名。以免因為忌諱而在談話中失禮。創建於秦,興盛於唐宋,清代更為密集。民國成立後廢止。那時候,人們不能直呼皇帝或其長輩的名字,否則會因為忌諱而有坐牢甚至掉腦袋的危險。
禁忌方法
古人使用的避諱方法主要有三種。
壹是改詞。如果妳遇到應該避免使用的詞,使用其他的詞。這種禁忌的方法出現的更早,也更普遍。
比如秦始皇忌諱政治,秦朝把月份糾正為月末。“月末,正月也。秦諱政,所以曰端。”(《史記》)漢文帝犯忌,傳說中後羿的妻子姮娥改名為嫦娥
漢高祖是有名的國家,“國”字改為“國”。《論語》?魏子《何以去父母之國》,韓石經遺著《何以去父母之國》。漢明帝的名字叫劉莊。當時他把莊子改成了晏子。漢光武帝羞於出風頭,秀才改名為茂才。
清朝祖先忌諱,字改為元,葉改為於。紫禁城的北門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
二是空話。如果在寫作中遇到應該禁忌的詞語,就用空格(詞)、方框,或者“禁忌”、“壹定”等詞語。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每當朝代的皇帝犯忌,他都不作任何解釋,只寫了“犯忌”二字。如《臥步》:“秀,羞。”
《米布》:“莊,上諱。”
梁武帝的父親小順治,有文采,《南齊書》是禁忌。凡是用“順”字的,都改成“從”,“順”這個名字是空的。《南七書》?商武帝啟曰:“前幸□宅。”“□”押:“順之,宋本為諱”。
“尚書?金薇:“只有二牟。“《孔子傳》:“元朝的武王,某名,我怕妳,所以叫他。“歷史記錄?孝文本紀:“子最長,請建為太子。”(翟晶劉啟)
第三是缺筆。遇到應該避免的詞,就少寫壹兩個。壹般是最後壹兩個。例如,清朝的祖先忌諱葉璇的“玄”;清朝雍正年間規定,壹本書凡遇“秋”字,必缺壹筆。如名稱或地名中的“秋”字改為“秋”。
這三種禁忌方法都是有問題的。改字、空言,往往使後人難以推斷原話,甚至理解錯誤;缺少筆更容易導致其他單詞的發音錯誤。比如唐睿宗的李旦,如果最後壹筆省略,就會變成“日”字。
禁忌的影響
禁忌給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比如中國的文帝姓恒,春秋時的田恒改稱田昌;帝封為齊,魏改稱魏子愷;漢武帝成名,蒯徹改名蒯通;漢明帝是壹個著名的莊,改名為顏朱。劉知幾寫《史通》,後人在唐玄宗(幾個同音字)因避諱李隆基而改為劉子璇(紫軒是劉知幾的字)。到了清代,為了避諱聖父,劉知幾的作品得以恢復,但壹提到劉子璇,就改名為劉子源。
有些姓氏因為皇帝的忌諱而改為其他姓氏。如莊氏,因避諱漢明帝劉莊,故改顏;紀氏,因避唐玄宗之諱,改周;因為避開了和春歷的禁忌,所以改姓於。不僅改了姓,那些因為忌諱而改名字的人也改了。例如,生活在西漢末年的孔子的後裔孔孟,因為王莽篡漢稱帝而改名為孔軍。初唐宰相裴世貞到“天下”,因避太宗之名,被稱為裴舉。即使是神,也有人因為回避民族禁忌而改名。比如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因為避開了唐太宗的名字而省略了“世”字,被稱為觀音菩薩。
因為忌諱,不僅活著的人要改名,就連已經過世的人也不能幸免。例如,秦漢時期的謀士蒯徹,在《史記》和《漢書》中被稱為蒯通,因為漢武帝劉徹死後即位。南齊時,薛道元將軍之所以被稱為薛原,只是因為他避開了齊國始祖蕭道成,而避開了“道”這個名字。然而,在唐代編纂《南史》時,它因避開唐高祖李淵的名字而改名為沈雪。
古代地名也因避諱而改名;比如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項,怕楚,秦始皇稱帝後,下令將湖北滁州改名為荊州。漢文帝封為恒,“恒”改為“昌”;衡山改為常山。西晉末代皇帝司馬曄登基,建業(今江蘇南京)改名建康。五代以後,唐朝皇帝李登基。因其父名郭昶,孝昌縣改為孝感縣。
避免改變官方立場。《左傳》?桓公六年:不為國,不為官,不為山川,不為隱疾,不為禽獸,不為錢幣。周朝的人會怕神怕名。所以國廢,官廢,山川廢,畜廢,禮廢。晉朝,諾侯皇帝廢司徒;宋朝,武公皇帝廢無;先帝獻與吳廢兩座山,不能因大事而死。
舊唐書?高宗基:“貞觀二十三年六月,民政部長改為戶部部長。七月,改書為禦史中官,州為司馬,郎為禮郎。”
因為忌諱,甚至壹些社會生活中的習慣稱呼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比如先秦文獻中就記載了壹種叫雉的鳥。西漢時,這種鳥因呂後之名,不得不改名為“雉”。
唐高祖的爺爺叫天蠶土豆,所以唐朝不能叫老虎。於是乎,老虎就換成了“獸”和“虎”兩個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變成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畫虎不反狗”就是“畫龍不反狗”。連“虎”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卻叫“刃”。
即使是禁忌,古人也很重視。王安父親在淮南有個長名字,“長”被改成了“秀”。《老子》《長短相》《淮南子?齊俗訓被改為“短修”。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因其父名叫金素,“金”與“金”諧音,終身不考進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因其父作序,將《序》改為《語錄》。其子蘇軾作序他人時,改稱“許”。
在古代,我直言不諱,大不敬。所謂不敬名,是指與君主或長輩的名字同音或相近音的字。比如漢朝的趙和皇帝的名字,“趙”和“趙”是同音字,所以“趙婧”壹詞不改,是因為它直言不諱,失禮。三國以後,人們逐漸避免指名道姓。文帝的父親名叫鐘。因為鐘和鐘是諧音,所以他連鐘字都避而不用,鐘字改為內,官名中書改為內史,就是避名的例子。另壹個例子是趙真,壹個著名的宋仁宗。包子、饅頭的“蒸”字要改成“煮”。宋高宗著名的結構,為了避免“結構”,已經夠夠了,而且有50多個禁忌詞。
禁忌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續了壹千多年。歷代禁忌的規定和要求不盡相同。有的朝代相對寬松,有的朝代則非常嚴格。例如,宋太祖即位後,規定所有祖先的名字都要避諱,因為他們的祖先。並且不能使用與姓名同音或相近的字。趙匡胤的祖父以恭敬聞名,所以在宋代不叫鏡子,只叫鏡子;“廣韻”由“京韻”改為“應韻”。宋高祖趙構即位後,有50多個四聲的“建”字不能用了。所以南宋時溝叫燕,狗叫狗。
在中國古代社會,每當壹個新的王朝建立,就有新的民族禁忌。之後新皇帝登基,要加壹兩個禁忌詞。如果是短命王朝,改朝換代的時候避免的詞不多。但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在朝代結束之前,積累的禁忌語往往是相當可觀的。直到壹個朝代結束,所有曾經禁忌的詞匯都可以重用。
由於壹個朝代的禁忌,隨著時間的推移,禁忌詞的數量往往會翻倍。這給人們寫文章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科舉考試。稍有不慎,觸及禁忌語,就會被定罪,導致殺身之禍,甚至牽連九大家族。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壹些東西因為屢禁不止,名字被徹底改了,後人很難找到它們的蹤跡。比如在唐朝以前的文獻中,就記載有壹種植物叫“薯蕷”。晚唐時,唐代宗李煜即位,故改名為“薯藥”。進入宋朝後,宋英宗即位,改稱“山藥”。
這種禁忌的習俗給古代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民族禁忌既體現了專制統治的特點,也給現代人研究中國古代史帶來了困難。但是因為禁忌有很強的時間限制,壹個禁忌詞的出現和消失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制。這也為後人甄別偽史料,尤其是文物鑒定提供了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