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香港現代文學的新文學傳統

香港現代文學的新文學傳統

香港的新文學傳統雖然港英當局為了鞏固統治,極力鼓吹“尊孔讀經”的奴化文化教育,但五四運動所體現的進步潮流是不可阻擋的。在新的歷史潮流的指引和鼓舞下,香港知識青年沖破重重阻礙,投身新文化運動。65438年至0927年,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的進步青年熱情邀請魯迅到香港演講,有效地打破了當地的沈悶氣氛。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進步青年從內地來到香港,也給香港文壇帶來了活力。近年來,羅西(歐陽山)等青年作者的作品陸續出版,顯示了香港新文學開拓時期的可喜局面。文學研究會創始人之壹許地山於1935年秋赴香港大學任教。他本著五四精神,改革香港大學的文科教學,同時又熱心培養文藝青年,組織文藝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地山主持中華全國抗日文聯香港分會工作,投身愛國抗日文藝運動,直至1941年8月逝世。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不久,滬、穗相繼淪陷,壹大批愛國進步的文化人物來到香港,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薩孔、鄒韜奮、茅盾、、蔡楚生、惠敏思圖、於伶、、葉毓群、蕭紅、端木蕻良、羅、戴望舒等人。如此眾多的文化名人雲集香港,導致了新文學運動的空前活躍和繁榮。有壹段時間,香港和延安、重慶、桂林壹樣,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文化中心之壹。

茅盾是抗戰初期為香港文學做出巨大貢獻的第壹位作家。茅盾於1938和1941兩次來香港,每次逗留9個月。在香港期間,他不僅從事文藝界的團結抗戰,編輯文學刊物,培養文學青年,還撰寫和發表了許多小說、雜文和評論,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壹階段的故事》和《腐敗》兩部小說。

1946年夏,第三次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當局加緊鎮壓大陸民運,大批進步人士陸續移居香港。除了茅盾、、、蔡楚生,還有柳亞子、郭沫若、黃、馮乃超、、巴人、周富福、邵全林,以及壹些在抗戰烽火中成長起來的嶺南作家。香港新文學再度繁榮,成為民主進步的重要文化據點。此時的文學刊物相當繁榮,有《文學生活》(司馬主編)、《野草》(夏衍主編)、《小說》(茅盾主編)、《通俗文學叢書》(邵泉林主編)、《茶亭》(夏衍主編)、《華商報》副刊、《文慧日報·文藝》(1998年)。

壹批嶺南作家作品的出現,以其鮮明的南方色彩和濃郁的海洋風情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例如,歸僑作家西瑪·文森寫了壹部關於海外華人生活的小說《南海的淘金熱》;香港本土作家魯倫,寫了壹部香港淪陷前後的愛情無盡的中篇小說;陳殘雲的電影劇本《珠江的眼淚》,尤其是黃谷柳的小說《蝦球的故事》,充滿了地方特色,對後來的港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國前夕,除了壹部分人留在香港堅持進步文化活動外,大部分愛國進步文化工作者陸續回到內地。香港文學結束了對全國文學運動有廣泛影響的輝煌篇章,翻開了相對獨立發展的新篇章。

  • 上一篇:遊戲真的很害怕嗎?原神和王者都在努力推動文化輸出。他們想傳達什麽?
  • 下一篇:請問經常吃腌制的鹹菜對身體有害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