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幹光通信的理論和實驗始於20世紀80年代。由於相幹光通信系統被公認具有高靈敏度的優點,許多國家對相幹光傳輸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經過十年的研究,相幹光通信已經進入實用階段。英、美、日等國進行了壹系列相幹光通信實驗。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1989和1990年,T和貝爾公司分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羅林-克裏克地面站和孫伯裏樞紐站之間進行了波長為1.3μm和1.55μm的1.7Gbit/s FSK外場相幹傳輸實驗,距離為35km,接收靈敏度為-465433。1990年,NTT公司在瀨戶內海大分和五站之間進行了2.5Gbit/s CPFSK相幹傳輸實驗,全長431 km。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EDFA和WDM技術的發展減緩了相幹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在此期間,不再關心每個通道的靈敏度和信息容量。然而,經過20年的發展和直接探測WDM系統的廣泛應用,新的癥狀開始出現,這表明相幹光傳輸技術的應用將再次受到重視。在數字通信中,擴大C波段放大器的容量,克服光纖色散效應的惡化,增加自由空間傳輸的容量和範圍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模擬通信中,靈敏度和動態範圍成為系統的關鍵參數,通過相關的光通信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在數字傳輸系統中,DPSK和DQPSK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這表明采用相敏編碼和傳輸技術將成為壹種趨勢。檢測靈敏度和光譜效率是這壹趨勢的關鍵。影響檢測方案選擇的其他因素包括物理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網絡的適應性,這兩者都可以受益於使用相幹光技術的振幅、頻率和偏振編碼。與非相幹傳輸相比,相幹模擬傳輸也有很大的優勢,尤其是在動態範圍上。雖然模擬通信沒有數字通信應用廣泛,但模擬傳輸在許多特殊環境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在這短短的二十年裏,光學器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激光器的輸出功率、線寬、穩定性和噪聲以及光電探測器的帶寬、功率容量和模式抑制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電子器件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進步使得相幹光通信系統的商業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