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十繡金片》唱的是《繡兜》的曲子,很有鄉土氣息。錢包原本是民間男女愛情的信物。王廷友認為把錢袋送給政府、領導和部隊不合適,就借用了它的曲調,改成了“繡金碑”,以慶祝邊疆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過上更好生活的繁榮景象。
這首歌壹經唱出,便不脛而走,很快在陜甘寧邊區流行開來。抗戰勝利後,為適應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將“十繡”中的“十繡”提煉為“三繡”:正月元宵,金匾繡毛主席。領導的想法很高。二月春風吹,金匾繡紅,金匾繡救世主毛澤東。
繡毛主席是人民的好福氣。妳為我們奉獻,我們支持妳。二修總司令,革命老英雄,為人民的生存而奮鬥,能過上好日子。繡八路軍,堅決打擊敵人,消滅反動派,全國太平。
繡金碑的創造者:
最開始寫這首歌的作者叫王廷友。祖籍陜西商南,出生於1916。1918全家因災外出躲避饑荒,父親帶全家沿門乞討過日子,吃了不少苦。直到1936,王廷友壹直住在新鄭縣馬蘭區鄉楊家店子。他在馬蘭種地,學做木匠。由於他的聰明、勤奮、認真工作和沒有報酬,他逐漸成為壹個熟練的木匠,在方圓小有名氣。
王婷沒學過,但很喜歡當地的民間秧歌。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得益於他的年長同伴放羊時經常唱的《五人之戀》、《繡荷包》、《五兄弟放羊》等民歌的影響。在馬蘭期間,由於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邊區的各種新氣象,為他的生活註入了無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歡樂和喜悅。
再加上他仔細的尋找,聚集,升華,於是在揮舞著鋸子和飛機之間,他情不自禁的哼起了歌。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而是用情感唱出壹連串的聲音,反映了貧苦農民翻身當家、自由生產、生活的心聲。
在創作歌曲的過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識字。有時候編第壹節的時候,編第二節的時候,上壹節往往就忘了。他想了壹個辦法,每編完壹段就教村裏的孩子唱歌。他忘了,村裏的孩子就記住了,從而克服了文盲的困難。由此,他編出了許多優秀的民歌,被當時馬蘭川的大多數老百姓傳唱。其中最著名的是繡金匾,傳唱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