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碉堡介紹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西部。為了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和環境,傳統的藏式房屋大多用石頭砌成,形狀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堡”。
壹個掩體通常有三層或四層。在底部飼養動物,堆放飼料和雜物;臥室、廚房等。設置在第二層;三樓有壹個大廳。因為藏民信仰藏傳佛教,佛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不能在神龕上方居住或堆放雜物,所以都位於房屋的頂樓。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往往出墻,輕重石墻形成鮮明對比,建築外觀充滿變化。
藏式民居的色彩簡單和諧,基本采用材料的自然色:土為土黃色,石頭為米色、青色、暗紅,木質部分漆成暗紅色,與色彩鮮艷的墻頂形成對比。在粗石砌成的墻上,有壹排排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戶,窗戶上有五顏六色的屋檐。在高原藍天白雲和雪山冰川的映襯下,碉堡造型規整,色彩斑斕,風格粗獷凝重。
碉堡房屋,在藏語中被稱為“tnkhar”或“rdzong-mkhar”,最初的意思是堡壘。它們大多建在陡峭的巖石上,高聳入雲,易守難攻。山南的永布拉康,後面的念若洗頭,洛紮的桑嘎古托就是這類建築的代表。碉房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建築,對藏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比如土石結構,比如平頂式;但是,碉堡並不能完全代表藏族民居。
西藏中心地帶的農村和城市居民居住的房屋被稱為“康巴”,包括只有壹層樓的樓房和平房。建築大多是兩三層,有的富裕家庭有四五層,而蓋平房的人在西藏隨處可見。筆者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考察,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錯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等地看到了大量的平房。
在西藏東南部的西藏東昌都、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壹層樓的建築較少,多為兩三層,主要是氣候多雨潮濕。顯然,壹層樓的建築不能稱為“碉堡”。就連壹棟三四層的建築,似乎都與“碉堡”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在西藏東部貢覺縣三巖地區,人們生活在壹個名為“康爾”(即“卡爾”,是藏語mkhar的不同音譯)的真實碉堡裏。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堡多為石木結構,外觀端莊穩重,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如果建在山上,內坡還是垂直的。地堡壹般分上下兩層,房間數按列計算。底層為畜圈和儲藏室,層高較低;二層是住宅層,大間套作房間、臥室、廚房,小間是儲藏室或樓梯間。如果有第三層的話,它將被用作演講廳和露臺。因為它的外表看起來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堡。碉堡具有堅固、結構嚴密、邊角整齊的特點,既有利於防風禦寒,又便於防敵防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