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把“龍”視為吉祥的化身,代表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舞龍被用來祈求龍的保護,以實現四季風調雨順和豐收。人們用竹、鐵紮和用緞子或布制成的彩色龍跳舞取樂,表現出歡快的心情。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制造,“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形式完美、表演技巧相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2.舞龍的基本介紹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只要有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就把“龍”視為吉祥之物。在節日、祝賀、祝福、驅邪、敬神和廟會期間,有舞“龍”的習俗。
這是因為“龍”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把“龍”視為壹種神奇的東西,可以傳播雲和雨,消除災難和減少幸福。幾千年來,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3.舞龍的相關習俗。
舞龍是壹個盛大的節日,無論妳在哪裏跳舞,妳都會得到娛樂。舞龍隊有時壹天能有五六場酒席,稱為“龍為酒”。舞龍完畢,將兩端燒掉,龍身送回寺中,以備來年使用。雖然元宵節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被認為是殷周時期“祭天”的遺風。龍很早就出現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舞龍”包括“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意是“祈求新年”。
南北風格的舞龍
所以南龍,顧名思義,是在江南地區發展起來的壹種舞龍形式。南龍的龍身比較重,龍頭在整條龍最重的部位。南龍的風格很有氣勢。由於它的重量,在行動中,它不像貝隆那樣註重智謀,而是註重體力。南龍在龍珠中由壹人帶領,加上龍身,壹般有十人左右,龍身長約九米。
因為南龍不追求靈活,龍身可以20米,100米,甚至1000米長。龍頭的大小根據龍身的長短而變化。制作上,南龍比較傳統,龍頭用竹紙紮。傳統的龍身圖案是用布縫上去的,而比賽龍的龍身圖案也是為了輕巧而畫在布上的。大部分都是電腦上色甚至縫制的。
貝隆在江北發展起來的風格。就龍身來說,貝隆的龍頭比較小,比較輕,材料可以用傳統的紙紮,也可以用比較輕的膠水,以新穎的方式,做出比較貴的動作,比如左右翻滾。與南龍不同,貝隆的行動範圍要精細得多,因此所需的體力相對降低。貝隆的行動通常適合黑暗的環境。
舞龍運動簡介
人們在喜慶的日子裏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達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目的。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是由草、竹、布等制成的。龍節奇數為吉祥,九節龍、十壹節龍、十三節龍較為常見,最多為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體積龐大,不適合跳舞。它們主要用於觀賞。這種龍特別註重裝飾,工藝價值高。還有壹種叫“火龍”,用竹棍編成圓筒形成籠子,貼上透明漂亮的龍衣,點上蠟燭或油燈燃燒。晚上的表演非常壯觀。
今天,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舞龍往往成為壹種觀賞性的比賽。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九節以內的重在招數。比較常見的動作有:龍遊、龍騰鉆、頭尾鉆、龍搖尾、蛇蛻皮。第十壹、十三段的龍以動作表演為主,金龍追逐寶珠,騰躍跳躍,時而飛翔;在雲端,有時會沖入海中破浪前進。與龍珠、鼓樂相結合,成為集武術、鼓樂、戲曲、龍藝於壹體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