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布繪畫完全是手工制作,到目前為止,機械化和自動化都無法替代。
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中國的染織技術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當時有專門的官員主管絲綢和染織,楚國也有主持制作靛藍的“蘭銀”工。說明當時的絲綢織染工藝是相當大的。蠟染在古代被稱為蠟纈,是用蠟在亞麻、絲綢、棉花、羊毛等織物上繪制圖案,然後放入染缸中浸染。有蠟就染不了色,去蠟就會出現漂亮的花紋。這是中國壹種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悠久。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吳玉田出土的北朝藍蠟毛織物(公元396-581)、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墓出土的西涼藍蠟棉布(公元400-421)、唐代藍蠟絲綢(公元618-907)在第壹窟壁畫下還發現了大量唐代遺棄的蠟制遺存在殘存的蠟染器物中,來自北朝和西方的蠟纈織物,都是深藍色帶白花,花紋鮮艷清晰,古樸典雅;唐代蠟絲、蠟紗的底色有棕、黃、赭等色,多為白色花紋。
蠟染技術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代代相傳。它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蠟染工藝,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黃平、崇安江地區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主要用蠟染裝飾。他們的頭巾、馬甲、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的,其他的如傘面、枕巾、米筐、包、背帶也都是蠟染的。安順和普定的苗族婦女在袖子、裙子和衣服的邊緣裝飾蠟染圖案。他們背著孩子的蠟染帶,點染得很精致。除了藍色和白色,它們中的壹些還染上了紅色、黃色和綠色,這使它們變得鮮艷多彩。
貴州少數民族的蠟染各具特色。比如苗族的蠟染,有的還是沿襲古代銅鼓的圖案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歡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