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復合褶皺
被壹系列次級褶皺復雜化的巨型背斜和向斜構造分別為復背斜和復向斜(Figure 5-18)。復背斜和向斜統稱為復合褶皺。
圖5-18復合折疊
每個次級褶皺往往與整體背斜、向斜有壹定的幾何關系。壹般認為,典型復合褶皺的次級褶皺軸面往往向復背斜或向斜的核心匯聚。但在平面上,次級褶皺的軸延伸方向幾乎是平行的。
對復背斜和向斜的認識主要是基於區域內新老地層的分布特征。比如,中央地帶的次級背斜核部地層比兩側的次級背斜核部地層老,所以是復背斜;相反,它是向斜。
復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於強烈的水平擠壓構造環境,往往分布在這壹構造活動帶。比如中國的秦嶺、天山、喜馬拉雅、歐洲的阿爾卑斯、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2.屏障型和槽型褶皺
◎噴出褶皺:指壹系列平行的封閉背斜和開放向斜交替排列(圖5-19)。四川盆地東部壹系列北北東向褶皺的組合是這類褶皺的典型代表。
◎槽狀褶皺:是指由壹系列平行的閉合向斜和平緩的張開背斜交替排列而成的構造(圖5-20)。黔北-湘西的褶皺就屬於這種類型。
圖5-19交錯褶皺平面圖和剖面圖
圖5-20槽分隔褶皺的平面圖和剖面圖
障壁褶皺和槽狀褶皺的共同特點是背斜和向斜平行交替排列,但背斜和向斜的變形特征完全不同。關於其成因,壹種觀點認為是沈積蓋層在剛性基底上沿軟層拆離變形或薄皮拆離的結果,故又稱拆離構造。如歐洲侏羅山中生代和古近紀地層在固結的海西基底上沿三疊紀巖鹽和石膏頁巖滑動,形成障壁褶皺(圖5-21)。另壹種觀點認為,這種褶皺是受壹定形式的基底斷塊活動控制的蓋層變形。
圖5-21汝拉山的屏障褶皺(根據A.Byxco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