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醫藥科研中的中醫藥研究

中醫藥科研中的中醫藥研究

重點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臨床和藥材生產相結合,在中藥資源調查、開發和保護、中藥炮制和制劑研究、中藥藥理和藥物化學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據統計,經過鑒定並有學名的中藥有5000多種。在此基礎上,他先後編纂出版了《中醫年鑒》、《全國中草藥匯編》、《中醫大辭典》。通過本草考證、分類學研究、化學和組織學鑒定,基本理清了800余種常用中藥的動植物資源,理清了900余個混亂品種,積累了500余種藥材的組織結構特征,初步理清了來源,保證了臨床用藥的準確性。

在中藥材人工栽培和飼養研究方面,已成功人工栽培野生植物藥材150余種。通過飼養藥用動物的研究,認識到人工飼養鹿和麝香是為了獲得鹿茸和麝香。過去進口了60種南藥,現在已經成功引進了20種。

全國全面系統地梳理了500多種常用中藥的不同炮制工藝和目前各地的炮制經驗。通過對傳統炮制工藝的改進,提出了"真空加熱軟化"、"少泡多悶"、"熱壓"、"冷壓滲透"、"減壓冷浸"、"酶處理"等方法,減少了有效成分的損失,提高了飲片質量。通過對中藥炮制前後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變化的深入研究,初步闡明了炮制後的制藥和增強療效的機理,也為改進中藥炮制工藝和建立中藥飲片質量標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新劑型研究方面,除丸劑、散劑、膏劑、丸劑、酒、露、茶等制劑外,新開發了膠囊劑、口服安瓿劑、袋泡劑、氣霧劑、乳劑、註射劑、口服液、膜劑、滴丸劑、栓劑等40余種劑型。

在中藥藥理化學研究中,研究了150多種常用中藥,從中分離出500多種活性單體,發現了壹批活性較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雜酚油、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酯等。其中,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藥史上繼喹啉類藥物之後的重大突破,對喹啉類瘧疾和腦型瘧疾的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國際標準研究的青蒿素栓劑、註射用青蒿琥酯、蒿甲醚註射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與氯喹無交叉耐藥性、使用方便等特點。作為新藥,已分別通過1986和1987國家新藥審批,臨床研究達到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抗瘧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要求。

1956以來,圍繞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臨床需要,廣泛開展中藥復方藥效學實驗研究,涉及方劑650余首。運用同位素、電子顯微鏡、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培養等技術,從整體、器官、組織乃至細胞、亞細胞、分子水平探討和闡述了生脈散等驗方的作用原理。通過對補中益氣湯、正柴胡湯等方劑的拆方配伍研究,在壹定程度上解釋了藥物之間的“七情”和“動員”功能,初步揭示了方劑組成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復方的研究促進了中成藥生產的發展,目前有4000多種中成藥定期供應市場。

  • 上一篇:熒光燈管和熒光燈的區別
  • 下一篇:誰介紹越南的高棉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