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人是另壹個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大約有80萬人口。高棉人居住在南部的朔莊、察戎、永隆、迪士等省,以及從和縣到西寧的越柬邊境。
高棉人民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早在公元7世紀,高棉文化在11和12世紀達到頂峰,其標誌是燦爛的吳哥文明。事實上,高綿人在很久以前就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主人。早在300年前,這片土地就屬於真正的蠟國。真蠟國疆域遼闊,包括柬埔寨(當時叫“魯真拉”)和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當時叫“水真拉”)。17年底,越南中部的占領國並入越南版圖,越南邊界向南延伸,與真臘為鄰。在隨後的100年間,越南南部的阮朝不斷對真臘施加政治和軍事壓力,兩國戰爭從未停止。最後,湄公河三角洲被納入越南版圖,居住在這壹地區的高棉人居民成為越南的壹個民族。然而,越南高棉人居民和柬埔寨居民的社會結構、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仍然相同。
高棉人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乘佛教於13世紀傳入,後來成為高棉人的正統宗教。據統計,高棉人聚居的九龍江平原約有400座寺廟,1000名僧人。男人在成年之前必須出家。和尚是受人尊敬的,父母看到在寺裏出家的兒子都要跪拜。修道院不僅是誦經布道的地方,也是掃盲和傳授科學知識的學校。寺廟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死後的骨灰也要送到寺廟保存。寺廟沒有自己的土地,所有的開銷,包括僧人的生活,都要靠村民的施舍。高棉人的民間信仰和祭祀習俗與佛教密切相關。幾乎每個月都會組織與宗教相關的活動。主要有:潑水節、節日期間浴佛等。在中秋節,孩子們會得到香蕉和糯米片,並預測壹年的運氣。沿河施放香蕉筏燈,放風箏。傳統的龍舟比賽在播種和移植季節舉行,因為有雨;第壹次犁地時,也要舉行儀式;谷祭呼喚谷魂,谷魂的形象是壹個女佛坐在壹條稻穗魚的背上。
高棉人的村落規模較小,壹般由幾棟到幾十棟房子組成。村子裏有很多椰子樹和糖棕櫚樹。在高棉人的村落裏,中央的寺廟建築高大宏偉,在簡陋的草房中更為醒目。寺廟建築不僅華麗,而且獨特。寺內有佛像,造型生動,富有民族風格。
高棉人的家庭手工業,包括紡織和紡織,在壹些領域很有名,包括養蠶、絲織和裙子制作。制陶業也很發達。
高棉人,無論男女,通常會穿壹件t恤,戴壹條方格圖案的長圍巾,有時裹在頭上,有時披在肩上。這種長圍巾吸引了越南人民的青睞,他們紛紛效仿。
高棉人的日常飲食主要是粳米、魚露、蔬菜和豆類,肉類很少。節日期間,有各種肉類和魚類產品,各種蛋糕,豐富多樣,還有糯米和米粉。高棉人還喜歡在菜肴中加入壹些調味品,如咖喱、椰子肉、椰子汁和糖棕櫚果。
高棉人居民能歌善舞,男女老少幾乎都會跳舞。民間舞蹈有丹頓的鼓勵、孔雀舞、椰油舞、婚禮舞、神舞等。傳統的民間舞蹈包括傑莫倫、趙蓉和哲勒Xi。這些舞蹈形式有固定的節目,藝術水平很高。歌舞離不開音樂。高棉人的音樂是在印度古典音樂和東南亞傳統音樂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樂器包括鼓、長笛、小提琴等。,其中木船琴更是各具特色。
高棉人的民間故事題材多樣,著名的有《趙趙卿通》、《黑婆山的由來》、《福婆湯》、《姐妹井》、《兄弟井》等。還有壹些笑話和寓言,最著名的是孟澤的詩。此外,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貝葉的文學作品,即寫在樹葉上的文學作品,包括民間故事、節日紀錄片、民間遊戲、訓練歌曲、宗教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