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遊戲(古時候在宴會上進行,以投擲到遠處壺中的箭數決定勝負)
甩鍋又稱射鍋,是壹種既高雅又健康的傳統遊戲。這是壹種投擲遊戲,用於招待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的客人。
《禮記·拋壺》說:“拋壺者,賓主吞飲以談天賦之禮。”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舉行拋壺,在室內、課堂上或庭院中放置壹種口闊、腹大、頸細的酒壺。以壺嘴為目標,賓主以規定的距離(離壺五至九尺)跪在壺周圍,輪流向壺嘴投擲用棍棒或刺木制成的箭(箭的形狀壹端鋒利,另壹端整齊,頗似無羽之箭。箭有三種長度,室內兩尺,課堂兩尺八寸,場上三尺六寸。勝者為王,敗者必飲酒。有專職“射手”監督,通過計算記錄比賽結果。為了不讓箭跳出來,鍋裏還有小豆。
《左傳》中記載,晉曾大宴各國君主,舉行拋壺戲。
甩鍋在戰國秦漢時期相當發達。當時的知識分子傾向於內在修養。拋壺這種從容有禮的活動,正好適合他們的需求,所以在文人階層中盛行。但凡有酒席,必有“唱曲拋鍋”的節目。
在傳播的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很多新名字,還有些人創造性地在鍋外設置了障眼法,或者坐以待斃。宋代司馬光寫了壹本書《投壺新語》,詳細記載了壺的大小、投箭的名稱和計分方法。宋代以後,甩鍋遊戲逐漸衰落,不再像漢唐那樣流行,只是在文人之間斷斷續續地玩。
民國時期,軍閥孫鼓吹尊孔,拉攏壹些知名學者拋鍋。章太炎也在其中,於是魯迅先生表示不滿,認為這是“脫離人民,漸入衰微”的表現(《關於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在他看來,拋鍋對於脫離人民的文人階層來說,是壹件高雅的事情。
其實在古代,人們以摔鍋為樂是很常見的。明清小說裏,社會底層的三教九流都是這麽玩的。《金瓶梅》第十九集,有西門慶、英伯爵、李桂傑在院子裏耍把戲的描寫。《鏡花緣》中的“烏頭虎”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比如“蘇秦持劍”、“風箏翻身”、“天上香香”、“張倒著騎驢”,可見這種遊戲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
國王茶風暴
唐宋時期飲茶,大多是將采集的茶葉蒸熟、曬幹、磨成細粉,加入香料,放入水中煮沸,制成茶湯。
鬥茶又稱鬥茶,流行於宋代,就像今天的茶葉品評比賽壹樣。
鬥茶多是兩個人互相抓,三戰兩勝。先把湯的顏色和純白比較壹下,這是蒸的時候溫度剛剛好的標誌。湯色藍色不足,灰色過多,黃色是茶葉采摘不及時,紅色是湯色過焦。
與茶湯碗表面的湯花(泡沫餅)相比,如果茶粉磨得細,湯刷得合適,就會形成“冷粥面”,粘在壹起時間長。相反,湯花很快就會散開。鬥茶就是根據茶水線出現的時間來判斷優劣。
範仲淹有壹首關於鬥茶的詩:“勝則不可攀,敗則辱。”
宋代除了鬥茶,還有分茶,即在茶壺中註入水,在茶湯表面作畫形成各種圖案,有水丹青之譽,今已失傳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