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劉安是西漢大帝始祖劉邦的孫子。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都城設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城關)。古今聞名的八公山就在壽春城邊上。
劉安雅擅長道教,想長生不老。他不惜花大錢招募煉金術士。其中,蘇飛、李尚、天佑、雷波、吳波、金昌、毛貝、左浩被稱為“八公”。劉安在八位大師的陪同下,登上北山,建造了壹座煉長生不老藥的熔爐。他們從山裏的“珍珠”、“大泉”、“馬跑泉”三個泉中取涼水,磨豆汁,再用豆汁培育丹苗。沒想到煉丹失敗了,豆汁和鹽混合成了壹個又香又誘人又白嫩的東西。當地膽大的農民吃了,味道鮮美,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改名為“八公山”,劉安無意中成了豆腐的始祖。
自從劉安發明了豆腐,方圓八公山的幾十個鄉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別說普通家庭主婦,就連十四五歲的娃娃都能做出幾種不同風味的豆腐菜,比如豆腐蛋豆腐、辣醬豆腐、油炸豆腐等等。改革開放後,八公山街頭的“豆腐店”隨處可見,遠近聞名。他們煨,煮,炸,炸,或溜走...他們集其絲,雕其才,不僅吸引本地人沈迷其中,還不時吸引合肥、蚌埠等周邊市縣的人來此“豆腐宴”,甚至還有來自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的客人經常聚集在八公山腳下。豆腐文化逐漸傳遍中國。諸葛亮,南北朝梁代康(今南京)人,著有130卷。與淮南相鄰的江蘇,顯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最早受到豆腐文化的影響。至今,江蘇人已將豆腐、面筋、香菇、竹筍列為四大金剛素菜。
宋明以後,豆腐文化傳播更加廣泛,許多文人名士也進入傳播者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擅長吃豆腐。在他擔任杭州知府的兩年到四年期間,元佑親自制作了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遊在自己的《渭南文集》中也記載了豆腐菜的制作。更有趣的是清朝大臣羅松寫的《康熙皇帝與豆腐》壹書。康熙南巡蘇州的時候,皇帝給大臣的新禮物不是花裏胡哨的戲碼,而是有人情味、有地方風味的豆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