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冬筍、豬肉洗凈,切成細絲;
3.薺菜洗凈,放入開水鍋中略燙,撈出瀝幹水分,切碎;
4.將面粉放入碗中,加水制成濕漿;
5.將炒鍋放在大火上,加入100g香油燒熱,加入冬筍絲、肉絲、薺菜、蝦仁、味精、精鹽、姜末,炒3分鐘,然後起鍋做餡;[2]?
6.將豆腐皮鋪在案板上,將餡料壹個個包成卷,在接頭處塗上漿糊(* * *包成30個春卷);
7.[3]?將原炒鍋放入大火中,加入香油(100g),加熱至五成,將春卷壹個個炸至金黃色,取出即可食用。
春卷的由來:蔡謙,清代金門人,曾被皇帝挑戰雙手同時寫字。看到丈夫吃不下,蔡倩的妻子趕緊把各種菜用面團包好,直接塞到丈夫嘴裏。這就是“春卷”。
春卷的起源:春卷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方人也北部被稱為“春餅”。據說在東晉就有了。當時叫“春菜”。那時候,人們每到立春,就把面粉做成的煎餅攤在盤子上,和精致的蔬菜壹起吃,所以被稱為“春盤”。當時,不僅立春在這壹天吃它,而且人們還在春遊時帶來“春天的菜”。
到了唐宋時期,這種趨勢更加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春細萵苣》和陸遊的詩《春存事》,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的這種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也被稱為五香盤。
明代李時珍說:“蔥、蒜、韭菜、辣蓼、蒿、芥菜等蔬菜混合食用,稱為五香菜。”
後來,春盤和五香盤演變成了春餅。宋代吳是這樣描述的:“常熟餅、餛飩碗、春餅、菜餅、湯圓。”在清朝,富裕家庭或普通家庭也吃更多的春餅。清代夫差敦沖在《燕京年: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多吃春餅,婦多買蘿蔔吃。都說它們能咬春,卻能鬧春。”就這樣,吃春餅逐漸成為壹種傳統習俗,以此來達到吉祥消災的目的。
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演變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這時,它不僅成了民間小吃,還成了宮廷糕點,成了高雅的殿堂。清廷滿漢全席128種菜肴中,春卷是九大小吃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