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所面臨危機包括:“迷失”和遺忘。
壹、傳統價值規範的“迷失”,新的價值理念的重建艱難曲折。
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中用十分野蠻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傳統的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文化模式開始受到真正的挑戰,到“五四”運動時爆發激烈的文化沖突,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傳統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規範作用受到懷疑。
國家經歷戰火,造成了與傳統文化的徹底斷裂,而新價值理念重建仍然任重道遠,這使得經濟運行局部失靈,精神家園失去守望。
二、是傳統文化面臨的雙重困境。
壹方面,傳統文化的具體形態正遭遇後繼無人,和日漸萎縮的危險。傳統文學的詩、詞、曲、賦少有人問津,傳統文化技藝如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中醫、算盤幾近後繼無人,記載保存著中國五千年文化寶藏的文言文這壹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
而“托福和GRE 培訓人滿為患,進入中國文化寶藏的通道沒有了。很多傳統節日及各種民俗,如七七牛郎織女“乞巧”節、重陽登高節、臘八節,敵不過西方洋節日如聖誕節的隆重、豐富和深入。儒家、道教、佛教三大本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已經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
傳統文化保護措施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4、2018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啟動“全球漢籍合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