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元宵節,元宵節或元宵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按照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之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第壹聲。不過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正月十五燒燈籠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期,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在正月十五“為佛燃燈”,於是佛燈遍布民間。從唐代開始,元宵節就成為了壹件法定的事情,也逐漸成為了壹種民俗。
元宵節是中國、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包括壹系列傳統的民俗活動,如賞燈、吃湯圓、猜燈謎和燃放煙花。此外,在許多地方,傳統的民間表演,如玩龍燈,玩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和打太平鼓都加入了元宵節。2008年6月,元宵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謎也叫胡雯,在燈籠上解謎語,也叫打虎、打壁燈、換燈、射、解、拆,但人們習慣用“燈謎”這個詞。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藝術。
早在夏朝,就有壹首歌謠,用暗示來描述某件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成了“薄言”(又稱“隱語”)。當時由於各國紛爭不斷,很多遊客在給建議時經常用“暗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啟發了國王。《國語·於今》記載:“朝有秦客薄字,大夫不能正。”可見,當時的這些“薄字”和“暗語”,就是中國燈謎的雛形。直到南宋文學家鮑照寫了“井”、“龜”、“地”三個謎題,收入詩集,才稱之為“謎”字。
燈謎是寫在彩色燈籠上的謎語。謎語起源於中國民間口頭謎語,後來被學者加工成謎語。它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薄字”。秦漢成為壹種文字創作。三國時期,猜拳盛行。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把謎語系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猜拍。明清時期,猜燈謎在中國民間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