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州,還出土了壹批精美的青銅兵器。在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武器、車馬等等。青銅器上布滿饕餮紋、夔文或人形與獸面的組合,形成神靈的圖案,反映了人類從蒙昧的原始狀態向文明的過渡。
釙-
1959年彭州市濛陽鎮朱窪街出土的這件窖藏青銅器,經文物專家鑒定,屬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世紀西周時期的“嶽”。這件名為“嶽”的青銅器,長34厘米,刃寬19.5厘米,呈弧形刃。青銅器背面為燕尾形叉,叉上有凹槽,用於握柄,叉外緣兩側飾有雙人字紋。
確切地說,霰彈是壹種大斧,最初是作為斬首或砍腰的刑具,而不是武器。據考證,這種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霰”,在青銅器中強調華麗美麗的特征,成為象征權力和威嚴的禮器。
“霰彈”作為中國古代的壹種武器,形似斧,但比斧大,以劈砍為主。由於“嶽”的殺傷力不如,其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所以“嶽”作為軍事力量的象征,多用於禮儀和裝飾目的。
這件西周青銅器霰制作精良,即使歷經千百年,其外觀依然不變,其剛猛的氣質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之後依然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矛-
據《周考》,矛可分為步兵用酋矛和戰車用彜矛。前者長20英尺,後者長20英尺。換算成現在的尺寸,有四米到五米多長,秦兵馬俑坑裏有的矛有六米多長。擊敗大流士戰車的亞歷山大重步兵方陣中的長矛,長度超過七米。
葛-
在中國古代,戈是戰車上最常用、最重要的戰鬥武器之壹,“青銅戈”是最典型的戰鬥武器,體現了當時先進的青銅鑄造技術。
1991彭州出土的這兩件青銅兵器“戈”,長度和胡長僅相差0.1厘米。
長輔助,脊中輔助,中胡,帶橫膈膜,橫膈膜邊上有三個長方形,橫膈膜上下有齒,長方形裏有壹個,壹如既往的平實鋒利。
那是壹個武俠的時代,青銅責無旁貸的承擔起征服和鬥爭的重任。這是壹件武器,它散發著銳利的寒光,就像制造它的士兵的眼睛壹樣,而金戈馬鐵的戰場戰鬥場景就在眼前。在古代軍隊中,戈是每個士兵必備的武器。從夏朝到周朝,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壹直到春秋戰國。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戈終於被從戈演變而來的鐵戟所取代。
葛在中國古代軍事技術史和現代軍事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許多與葛有關的成語仍在使用,如“打架”、“同室操戈”、“伺機而動”、“反葛”等。它們仍然是戰爭的同義詞。
何誌鎮紅瓦村出土的其他兵器還有圓紋、蟬紋、手紋、虎紋、銀紋的青銅矛。這些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雖然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仍然光亮如新。
反映了當時四川青銅制造技術的高超技藝。這些戰國兵器有的出現在神秘的“巴蜀符號”裝飾中。有人推測,秦滅蜀時,蜀的壹支軍隊顧全了當時的大局,不願與百姓為敵,故意埋下武器,帶著恩情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