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於先秦時期老莊創立的道家學派。道教認為,生命受到無數外在約束的束縛,如身體的疲勞、樂的愉悅、對財富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仁義禮樂的束縛。只有在這壹切之上,我們才能理解生命的真正聯系——道。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運行的壹般規律。道生萬物,道自然。
由於道教持有壹種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超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在個體生死觀上表現出壹種超然的樂死態度。莊子認為,生與死是壹回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壹樣,所以“生而樂,死而樂”。他認為自然給了我壹個身體,“以形載我”,讓我用生命去努力,“讓我為生命而工作”;用老年讓我清閑,“我老了”;讓我與死亡安息,“讓我與死亡安息”,所以以生為善就是以死為善。莊子把人的死亡看作是回歸自然,回歸自然。所以莊子的妻子死後,他本該悲傷,卻是“坐在鼓盆裏唱歌”。為了進壹步說明死亡是人生壹大樂事,莊子不僅不主張埋葬朱昱、金文、車馬,甚至不哭。莊子還講了壹個故事,說他曾經在去楚國的路上遇到壹具骷髏,向他描述了臨死前的幸福。“上無君,下無臣,無四季。即使天地為春秋,雖南為王,亦不能享之。”莊子不信,想請主宰生命的神恢復原形,被這骷髏斷然拒絕!由於道教對生死壹視同仁,樂死善生,對儒家提倡的“死如生”的喪葬觀念表現出鄙夷的態度,提倡薄葬。
針對儒家提倡的孝悌觀念,莊子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丈夫應該體諒他的親戚,他應該孝順。”莊子不僅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據說莊子臨死前,弟子們會按照當時的通行習俗給他重葬,他堅決反對。他坦然對弟子說:“我以天地為棺,以日月為墻,以星辰為珠,以萬物為禮。難道我的葬器不是為邪惡而準備的嗎?”為什麽要加這個?“當弟子們擔心莊子的屍體會被烏鴉吃掉的時候,莊子開玩笑說,明埋的要被烏鴉吃掉,暗埋的也要被蟋蟀和螞蟻吃掉。把它從烏鴉嘴裏拿出來給蟋蟀和螞蟻吃是不公平的。幾千年前的今天,莊子薄葬的言行更是令人稱道,印象深刻!
先秦道家的生死觀和薄葬觀充滿了理性主義,對後世影響深遠。從東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喪葬風氣由厚葬向薄葬轉變,由繁瑣向簡樸轉變,其中道教的喪葬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漢末,道教已經從先秦諸子轉化為壹個宗教——道教開始形成和發展。道教尊崇老子,把老子奇怪地稱為祖師爺,稱為“寶座上的老先生”,但其教義卻與代表老莊的先秦道家學說背道而馳。先秦時期的道家主張自然、無為、節欲,反對人為束縛,道家則不然。它相信天上有神仙,追求長生不老,升天。盡管如此,* * *和道家的壹個相似之處是,道家和道教對這個世界持虛無主義的態度,在喪葬上不太講究厚葬,提倡薄葬。道士死後壹般葬在山上或懸崖上。四川的崖葬流行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是道教最盛行的時期。東漢末年道教開始興起。金代時,統治階級中有不少人信奉道教,並積極倡導。北朝時,沈皇帝拓跋燾因信奉道教,改年號為“真太平親王”。後來,魏孝文帝以及董藩和北齊的統治者也信奉道教,向上帝致敬。總之,道教和佛教壹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行於社會。這壹時期薄葬的流行與戰爭、經濟蕭條等因素密切相關,但也與當時道教的流行密切相關。
道教在東漢末年開始形成,發展迅速,最終成長為南北朝時期與儒教、佛教相抗衡的壹大宗教派別。南北朝以後,道教依然突飛猛進,經歷了隋唐北萊的興盛期,南宋兩晉的革新期,直至清代逐漸衰落。毋庸置疑,道教和道教的“返本”薄葬,如今在中國的喪葬文化中占據了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