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在敦煌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只要看到美麗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敦煌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幾乎都繪有飛天。
名字的由來
唐代《金光明經集》中說:“外國呼神也是天。”在印度,神在空中飛行被稱為飛行。天妃經常出現在佛教石窟的壁畫中。在道教中,已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神仙”,如“龍頭仙”、“天仙”、“赤足仙”,能在空中飛翔的神仙稱為飛仙。宋代《太平玉蘭》卷622引《仙品》中壹雲:“飛在雲端,輕神化,以為神仙也是飛在雲端。”與羽人合葬的墓中有各種神仙。戰國甚至更早的墓葬中就有神仙場景,東漢以後隨著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傳播而更加流行。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進行了交流和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剛開始傳播的時候,壁畫中的飛仙也叫飛仙,這是飛仙和飛仙的區別。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與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融為壹體。現在指敦煌石窟中的飛天神祗,後來成為中國特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專有名詞。
敦煌天妃就起源和功能而言並不是神。它是甘露坡和緊那羅的綜合體。甘露坡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直譯為歌神。緊那羅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直譯為音樂之神,因為他渾身散發著香味。甘地瓦和緊那羅曾是古印度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舞蹈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是壹對恩愛夫妻,能歌善舞,形影不離,和諧融洽。後來被佛教吸收,變成了天龍八部諸神中的兩個神。唐代林慧解釋說:“真法,古為緊那羅,聲微,聲微,可歌可舞。男人是馬頭,會唱歌;女人是直立的,會跳舞。下次,我的女兒就要嫁給教母了。”隨著佛教理論、藝術美學和藝術創作的發展,甘露坡和緊那羅逐漸從馬頭仁風的猙獰面目演變為壹張美麗的臉,壹個美麗的身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翺翔。甘露坡和緊那羅在佛教諸神中的原始功能是不同的。甘露寶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的凈土世界裏傳香,向佛獻花、寶、頌,在花叢中生活,在天宮裏飛翔。緊那羅-沈松的任務是為佛教凈土世界的佛、菩薩、神靈、天庭奏樂、跳舞,住在天宮,不在雲端飛翔,然後去做。幹驢女還會演奏樂器,唱歌跳舞;緊那羅也沖出了天宮,飛上了天空。甘露坡和緊那羅,不分性別,合二為壹,成為後世的飛天敦煌。西魏時期,莫高窟就有飛天歌舞。隋朝以後,甘露坡和緊那羅合二為壹,再也分不清了。只是在樂舞圈寫文章的時候,為了和音樂人區分,把天庭早期玩音樂的幹娘叫天宮樂師,把後來樂舞融合的天妃樂師叫天妃樂師。
就藝術形象而言,敦煌天妃不是壹個文化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雖然天妃的故鄉在印度,但敦煌的天妃是由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是印度佛教天人與中國道教羽人長期交流,在西域飛天,在中原飛天。那是壹片無羽無圓無光,五彩無雲,主要靠飄動的衣裙和飄動的彩帶翺翔的天空。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具天賦的創作,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