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在封建宗法社會和大壹統國家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總結和改造,吸收了其他學派的壹些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家體系更加完備,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分)
(2)世界觀:天不變,道不變。(本性不變,倫理不變。) (1)
特點:用道家、法家、陰陽五行思想改造儒家,形成新的儒家體系。(1)
區別:道家的“道
(1)原因:在封建宗法社會和大壹統國家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總結和改造,吸收了其他學派的壹些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家體系更加完備,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分)
(2)世界觀:天不變,道不變。(本性不變,倫理不變。) (1)
特點:用道家、法家、陰陽五行思想改造儒家,形成新的儒家體系。(1)
區別:道家的“道”是指世間萬物的本源(自然規律),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董仲舒的“道”,指的是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社會規律)。(2分)
(3)新儒家融合佛道解釋儒家正義,形成了以理性為核心的新儒家體系。(2分)
表現:註重民族氣節和道德鍛煉;註重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2分)
(4)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精神上起帶頭作用。(3分)
測試分析:
(1)根據第壹份材料,儒家思想具有保守創新、復古開明的特點,建立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有機聯系,鏈接了歷史事實。儒學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合理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這是它成為顯學的原因。
(2)分析材料,董仲舒引入了“天”的概念來說明他的觀點,即天不變,道不變。第二個問題可以聯系史實。董仲舒在改造儒學時吸收了各種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第三個問題還是和學到的史實有關。道家的“道”是指萬物的本源,董仲舒在材料中的“道”是指社會倫理。
(3)問題的分析實際上需要回答新儒家在哪些方面完善了傳統儒學,這可以聯系所學來回答。比如吸收佛道。第二個問題可以從材料中總結出答案,比如:中華民族氣節的培養等等。
(4)材料4這是強調“儒家文化作為壹個民族的意識和心理,今天仍然是活的”,可以根據這壹精神來闡述,如:弘揚民族精神,吸收外來文化充實自己。
點評:這個問題很難。主要考察學生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演變發展及其對當今社會發展的影響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客觀認識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