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鐧
鐧,中國古代兵器,長而無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 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壹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對馬戰上有利。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在秦漢之後則盛行,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
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棱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 鐧體斷面成方錐形,有槽,故有"凹面鐧"名稱。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棱而無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鉆形。吞口上系壹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於手腕。
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狀不同而更名。考證鐧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在秦漢以後,什麽人創造,已不能考證;只是短兵對步戰,後人多有練習,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也像單刀軮鞭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
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唐初的戰將秦瓊(字叔寶)善使雙鐧。北宋王慶起義龍門關守將酆泰曾十來合用雙鐧擊殺比肩豹子頭林沖的山士奇。南宋嶽家軍將領牛臯擅長雙鐧。評書中八賢王趙德芳使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誌》亦同。清王《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