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封建時代的哲學有比較充分的發展.中國哲學始於先秦,歷史悠久,與同時期世界其它地區的哲學相比,屬於少數達到較高水平的哲學形態之壹.進入封建社會後,由於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封建統治秩序相對穩定,故中國哲學在殷周哲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形成了歷史久遠,具有較高形態的封建社會的哲學.而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哲學處於相對貧困的狀態,只是在近代如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後,哲學遂逐漸發展.
②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主要同經學相結合,而不是同神學相結合.在中國封建社會,宗教神學雖比較活躍,但未能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哲學壹直以儒學為正統,儒學雖因襲了傳統的天命觀念,但著眼於現實社會,不註重彼岸世界;強調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說教.壹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家以“正統”自居,批判宗教神學觀點.而在西方,中世紀時神學占據了統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唯物主義思想只能披上宗教外衣或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存在.
③中國傳統哲學與倫理學聯系密切,本體論、認識論同道德論相互滲透,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諸家都以天道觀為其倫理學說的理論依據.秦漢以後儒學被奉為正統,無論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還是王弼的“名教出於自然”的主張,都是通過各自的本體論為儒家的綱常倫理作出論證.在宋明理學中,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德論的結合更為顯著.張載以氣為萬物本原,宣揚“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愛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為本體,強調天理即是人倫的最高原則.在中國哲學中,認識論也往往和道德認識、道德修養相聯系.孟子的“思誠”,荀子的“虛壹而靜”,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發明本心”無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養方法.
④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傾向於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性.中國哲學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的思維傳統,許多哲學家運用不同的術語表達了他們的辯證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易傳》提出“壹陰壹陽之謂道”,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壹物兩體”、“分壹為二,合二以壹”等.他們把宇宙的演化視為壹系列生成、轉化的過程,把天地、萬物、動、靜、形、神視為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矛盾統壹體。
⑤中國哲學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概念範疇.中國哲學這些獨特的概念範疇如:道、氣、理、神、虛、誠、明、體、用、太極、陰陽等.凝結著中國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國哲學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範疇被不斷地充實、豐富,賦予新的內容,圍繞這些範疇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將中國哲學的理論思維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哲學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傳播到周圍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並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