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中原古人認為磚石建築不是給陌生人住的,是給死人住的。許多墳墓使用磚石結構。如果妳想看真正的中國古城墻,南京明城墻是其中之壹。
圬工拱券是壹種以圬工為基本建築材料,沿預定弧線建造的建築結構。在西漢初期的墓葬建築中就已出現,此後在排水涵洞、寶塔、橋梁、城門、西北民居中也有使用。
中國古代沒有走上磚石之路,卻發展出輝煌的民用建築,這與中國中原地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是分不開的。中原少雨,夯土建築可以保存很久。今天可以看到夏商時期的夯土遺跡,比如商代的鄭州城。而且木結構比較輕,可以作為大懸挑,保護墻體不被雨水淋濕。保留了千年的應縣木塔地基是夯土,便於木材加工。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用高層建築解決了大規模建築的問題,因此沒有必要發展古代昂貴而費時的磚石建築。
明代中國大量磚石建築的出現,是由於思維的轉變和木結構體系的長期采用(元代生態破壞嚴重,例如山西在這個時代由密林變為荒山)導致的巨大木材稀缺大大減少。明朝建紫禁城,黃金楠木要從雲南運到貴州。希臘、羅馬、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都面臨著木材匱乏、氣候等問題,最後不得不采用昂貴的石頭建築技術,而這種技術被那些被迫居住的高層建築所采用,平民生活比中國差很多。這是古建築史領域公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