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建築史: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的發展特點

中國建築史: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的發展特點

總的來說,中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磚、瓦、石為輔。從建築外觀上看,每棟建築都有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面是屋頂,下面是臺座,中間是柱、門、窗、墻。在柱子上方的屋檐下,還有壹種構件叫鬥拱,是由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的木塊組成。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的獨特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支撐屋內的屋檐、橫梁和天花板,還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說起中國的古建築,不能忽略“鬥拱”二字。由於歷代的做法多種多樣,它已成為鑒定古建築的最重要依據。

明朝以前,中原古人認為磚石建築不是給陌生人住的,是給死人住的。許多墳墓使用磚石結構。如果妳想看真正的中國古城墻,南京明城墻是其中之壹。

圬工拱券是壹種以圬工為基本建築材料,沿預定弧線建造的建築結構。在西漢初期的墓葬建築中就已出現,此後在排水涵洞、寶塔、橋梁、城門、西北民居中也有使用。

中國古代沒有走上磚石之路,卻發展出輝煌的民用建築,這與中國中原地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是分不開的。中原少雨,夯土建築可以保存很久。今天可以看到夏商時期的夯土遺跡,比如商代的鄭州城。而且木結構比較輕,可以作為大懸挑,保護墻體不被雨水淋濕。保留了千年的應縣木塔地基是夯土,便於木材加工。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用高層建築解決了大規模建築的問題,因此沒有必要發展古代昂貴而費時的磚石建築。

明代中國大量磚石建築的出現,是由於思維的轉變和木結構體系的長期采用(元代生態破壞嚴重,例如山西在這個時代由密林變為荒山)導致的巨大木材稀缺大大減少。明朝建紫禁城,黃金楠木要從雲南運到貴州。希臘、羅馬、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都面臨著木材匱乏、氣候等問題,最後不得不采用昂貴的石頭建築技術,而這種技術被那些被迫居住的高層建築所采用,平民生活比中國差很多。這是古建築史領域公認的結論。

  •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簡介,英文。
  • 下一篇:中國的繪畫體現了哪些文化精神,中西繪畫有哪些不同?不少於3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