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的種類很多,我國各種類型的民間文學形式幾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它們構成了中國口繼文學的通史,對過去人們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響。河南的神話被稱為中國神話的奇跡之壹,新鄭黃帝、周口伏羲、泌陽盤古等表達了東方才有的內在而雋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間文學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們思想觀念的變異,有些不再流傳,迅速消失,繼而消亡。
民間表演藝術包括民間戲劇、曲藝、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等,它們也是歷史悠久,從上古時代產生、發展並傳承下來。中國的民間戲劇發源於原始勞動歌舞,是世界戲劇三大源流之壹。河南民間戲劇在民國末期調查有80多個劇種,這其中有道情、二夾弦等,但是據現在的調查和統計只剩下30多個,建國後平均每年消亡壹個劇種。
在麗江納西族的音樂文化中,馳名中外的納西古樂,是每壹個到麗江的人必聽的。但如今,隨著納西古樂的勢微、失傳與衰落,該音樂形式也將變成“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民間美術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畫、剪紙等種類,它們也是很珍貴的壹筆遺產。夏挽群給記者介紹說,河南淮陽太昊陵的泥泥狗,雖說看起來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歷史底蘊,被稱為史前圖騰,它把原始的信息帶到了現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廟會上簡直到了熱銷的程度,然而現在對泥泥狗的制作已經越來越少了。
傳統工藝美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遇到了新的挑戰,福建為人們所熟知的工藝美術行業,如脫胎漆器、軟木畫、竹編、德化瓷塑都處於後繼乏人的困難境地。北京、江蘇、浙江等工藝美術發達的省、市同樣陷入不景氣的狀態。其他藝術形式如年畫、剪紙過去在民間都很流行,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木版年畫,除專家、學者、外國人外,很少有人問津。而對剪紙,目前學習的人主要是農村婦女,年輕人並不重視它的傳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種習俗,如廟會和春節等。這些傳統節日中有著大量的民族內涵,然而隨著西方大量節日的到來,中國的很多節日卻在逐漸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