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壹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
早期的刻劃符號與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壹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當時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擴展資料: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壹個漢字壹個音節。
漢字是表意文字,壹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裏的壹個詞或壹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壹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裏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