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利益需要壹支藍水海軍
海權是壹個國家運用軍事力量對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海上力量(海軍)的強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需要鍛造壹支強大的、確保隨時有效執行任務的海軍隊伍”,是實施中國海權戰略的號令。發展“藍水”海軍,作為中國海權戰略的第壹步,已使這種令國人尷尬的情況有所改變,但與大國掌控海權的要求,與真正的藍水海軍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壹段距離。
武器發展的選擇應立足體系配套,航母留給未來的最大啟示是體系化建設思想。歷史經驗表明,武器發展的目標不是追求最強大的武器,而是追求符合使命任務需要的最優化武器體系。歷史經驗還表明,高技術武器中最強大的武器也有最嬌嫩、最脆弱的壹面,要想發展大型武器平臺需要有與打擊能力相配套的預警、通信、指揮、機動、防護和保障能力。噸位增加壹倍,風險可能要提高三倍。這個問題在美軍中也是熱門話題,我走訪美海軍戰爭學院時,壹些教授就站到了航母的對立面,而將軍們則堅守繼續發展航母的陣線。我想,航母的價值不僅是作為戰略長臂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區別與同時代其他海戰武器的特質,這就是它是壹個作戰體系,而其他武器只能稱作是作戰系統。因此,吸取航母的思想,體系化改造海上作戰平臺,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少的成本、較成熟的國有技術,將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改造成具有遠程偵察打擊能力、立體防禦能力、持久續航能力的輕型“航母”、微型“航母”和水下“航母”,將有望從整體上實現海戰武器的跨越發展。
中國的海權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和什麽時候解決和用什麽樣的方法解決呢?中國的海權問題,可分為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解決的性質可分軍事解決和政治、外交解決;解決的策略又可分為被動解決和主動解決等。東海問題,基本上只有日本問題。而釣魚臺是個關鍵的、具有很大象征意義的島嶼。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更大的壓力逼迫日本讓步,同意於東海***同開發,即使在臺灣問題解決之前,中國大陸無意進壹步顯示自己在釣魚臺附近的存在,但也絕對不允許日本變本加厲的升級行為。如果日本變本加厲該區域的主權顯示,中國應該有比嚴正聲明更加切實的行動:比如把釣魚臺列入中國導彈試驗場:日本不登島、不設置建築,就不試驗,如果有新的設置,就定期用導彈清除;布雷封鎖釣魚臺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誰也別想在釣魚臺有進壹步的行動。東海問題,容易激發成難以控制的沖突,臺灣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解決和管理釣魚臺的成本都將是最大的。釣魚臺等東海問題,應該是中國真正強大之、臺灣問題解決之後(具有航空母艦不是強大的指標,航空母艦基本不會用來進行日本和美國之類對等勢力國家的軍事對抗)。南海問題牽涉到的國家比較多,相關國家也是見縫插針找點麻煩、制造點事端。針對南海問題,中國不能夠只有抗議沒有行動。特別是對特別連中國退讓的擱置爭議、***同開發都要挑戰的國家,選擇壹個合適的,適時狠狠教訓壹下,起到殺壹儆百的作用,否則,壹些國家看到中國雷聲大雨點小,就會有樣學樣。如果說,東海問題我們現階段我們可以適時強硬的被動解決方式的話,南海問題,我們就應該在壹些國家挑釁啟動爭端後,采取更多的主動策略。比如對那些企圖通過法律來侵占中國領海的,要限期讓其搬遷出其侵占的島嶼,否則就用導彈清除。以退為進。讓已經被侵占的島嶼回歸為零。在南海要軟硬兼施,政治、外交優先,劃定紅線,軟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動;東海問題,要和臺灣相互呼應,軟有底線,硬有表現,避開其轉移國內矛盾的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