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春節(正月初壹)、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擡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壹天) 等。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文化因素,在易風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幾乎沒有神話英雄或宗教原教旨傳承的全民性節慶體系。
從古至今,中國只有在事關農業生產和健康生活的重大節氣上才有全民性的祭拜或慶賀儀式,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等,這些構成中國數千年傳承的文化節慶體系影響到東亞、東南亞各國。
擴展資料
中華傳統節日的文明價值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和合精神,比任何宗教的最高邏輯範疇都要宏大,因而能夠吸收和包容各種宗教體驗的文化合理內容,具有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構成意義。
考古發現,中華文明的天文歷法機制至少有6500年歷史。古今中外有天文歷法種類多達以千計,基本分為陽歷、陰歷、陰陽合歷三大類。中國古代歷法就是融合前兩者的特點,並輔以星象、物候的陰陽合歷系統。
其制訂的準則有以客觀觀察到的太陽運動來編制日、年,也有以客觀觀察到月亮運動來編制月份並有月相的“朔望”和“旬”概念,***同組成季節和節氣,中華傳統節日由此產生。
百度百科-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