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的工業化開始於何時.其特點是什麽

中國的工業化開始於何時.其特點是什麽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力發生了壹些變革,主要體現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這是手工業從傳統向現代技術過渡的中間技術,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產生了若幹積極效應:為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準備了條件,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區的興起,同時在某些方面為民族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近代工業化始於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僚對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大規模移植,此後便艱難地行進在壹條"移植型"的工業化道路上。無論是當時的經濟界,還是當下的經濟史學界,人們往往將移植或引進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得失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成敗聯系在壹起,雖然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失敗原因,但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嗎?換句話說,"移植型"模式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惟壹選擇嗎?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說明在中國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還存在著壹條通過傳統工業生產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漸進化道路。所謂傳統工業,是指以生物動力為主的手工業,與它相對的則是以非生物動力為主的機器工業。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國在華資本急劇增長,民族機器工業初步發展,中國傳統工業的生存環境十分不利。以工業化為特征的"西力"既對傳統工業的生存構成壓力--工業化以排斥和取代傳統手工業為歷史使命,如中國傳統手工業中的手紡紗、制靛、踹布、土針、土燭、土煙等行業遭到嚴重摧毀,但是,要實現對傳統工業經濟整體的取代,並非壹蹴而就,其過程是漫長的,同時工業化也對傳統工業的發展形成動力--為傳統手工業進行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創造了前提,如機紗的出現解除了手織業發展的"瓶頸",為手織業的改良創造了條件,西方的先進機器及工具的引進客觀上有利於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1891~1893年我國"機器及工具"進口值為1259176元,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工業化技術也刺激了手工業者的技術創新意識,他們在商會的支持下,積極籌組工商研究團體,謀求手工業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壹個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究團體,它的發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為使用原動力的工廠外,其余11家均為規模不等的手工工場,在成立大會上被吸收的36家會員企業中絕大多數也為手工工場,該所旨在"開工智、聯商情、疏商團",每月陰歷初壹、十五定期集會,***同研究手工業的變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工業出現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為主的生產力的發展,這壹發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產生了積極效應。

  • 上一篇:集裝箱建造的各種情況
  • 下一篇:雲南和順古鎮(簡單的時間旅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