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即將來臨,伴著中華民族這個傳統節日,有很多優良的家風值得在新時期繼續提倡和弘揚。
父慈子孝。這壹家風提倡的是父母長輩對晚輩慈愛、子女晚輩對長輩孝順。清明節是“冥錢燭紙祭先陵”、追思逝去的先人的節日,“父慈”的示範,更有助於“子孝”的養成。而子女孝順,也是對父母長輩的最好安慰。逝去的長輩先人健在時的慈善仁愛,更能激起晚輩們的懷念,更能激發晚輩繼續傳承慈善仁愛的品質。孝順長輩,也使得子女晚輩內心安寧、生活平和。“子孝”,體現為長輩健在時的盡孝,長輩去世後經常懷想長輩的優點並向其看齊,祭奠先人時以自己正氣上進的好消息告慰他們。所以,在清明時節,父慈子孝這壹長輩關愛晚輩、晚輩孝順長輩的良好家風,值得繼續弘揚。
厚養薄葬。這也是基於清明節祭祀先人的內容。我們老家有句俗話,死後大操大辦,不如生前孝敬。說的就是厚養薄葬。長輩去世後,無論出於人情面子,還是情感上的不舍、或者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盡孝,從而大操大辦,都不如長輩健在的日子就盡孝,讓長輩享受到溫情、享受到比較好的生活條件。都不如在今後的日子,持續懷念先人,並把健在的親人們的生活照料好。這樣,即使長輩去世後薄葬,自己也沒有什麽良心不安的。而且,如果因為白事大操大辦而致貧、返貧,就更不應該了。中宣部關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反對紅白事大操大辦、反對鋪張浪費的倡導,也是因為現實中,很多家庭在白事上攀比,導致生活更加貧窮。所以,在新時期,應該繼續提倡厚養薄葬的優良家風,尤其是要避免為逝去的先人購置、焚燒紙糊的“二奶”等不倫不類的觀念和做法。
耕讀傳家。當年,很多家庭的家風是耕讀傳家。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春耕春播春灌都在展開。農時不等人,耕作須應時。所以,在今天傳承和弘揚“耕”,就是要勤快地勞動、工作、創業,不懶惰、不懈怠。“讀”也是這樣,要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建設學習型家庭,學習各種有益的知識和技能,持續學習,互相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先進學習,向美德學習。有了刻苦的學習、辛勤的耕耘,就會有金秋的收獲,碩果的累累。這樣的家風和理念,值得繼續弘揚。
踏青郊遊。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呈現勃勃生機。自古以來,很多人家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全家壹起,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美好的春日景象,壹抒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陶冶性情,放飛心靈,強身健體。在當今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心理壓力非常大的態勢下,郊遊踏青、放飛身心的家風習俗,更值得傳承,而且全家人壹起,在清明時節融入到大自然中,也能增進親情,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