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為什麽說群眾路線是個“法寶”

為什麽說群眾路線是個“法寶”

文化淵源。

群眾路線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壹種揚棄。

它發端於商周時期,基本內涵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這壹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豐富不斷衍變。

古代君王承認民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也提出了舟水關系說。

但是由於古代統治者與群眾是根本對立的,其在實踐中就成了根本無法實現的政治空談。

但是中國 *** 不同,它代表著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和群眾是壹致的。

理論基礎。

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內容豐富,最根本的就是正確處理客觀規律與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人民群眾和個人之間的關系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形勢怎樣變換,繼續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的歷史作用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實現”這壹唯物史觀。

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黨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確立、豐富和發展了群眾路線,為全黨明確了堅持什麽樣的群眾觀、采用什麽樣的工作方法以及黨的工作的評判標準等內容。

黨的群眾路線是來之不易的,這壹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絕不能丟掉。

實踐主體。

群眾是黨的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實現主體。

黨的重大決策需要群眾的民意前提和基礎,需要群眾實踐的檢驗。

人民群眾曾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根據地,用小車推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用手印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群眾中蘊藏的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始終是事業前進的源源不竭的資源和動力。

黨本身又是從群眾中脫穎而出的優秀群體,不存在脫離群眾的道理。

政治優勢。

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之所以由弱到強,根本原因就在於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采取發動群眾的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 采取不依靠群眾只依靠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國***兩黨不同的群眾觀和處理黨群關系的不同方式,決定了最終勝負, *** 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 *** 的飛機加大炮。

蔣介石敗逃臺灣後,也在反省中承認, *** 失敗的原因之壹,是沒有搞好黨群關系。

國際鏡鑒。

1991年的蘇***亡黨、蘇聯解體事件震驚世界。

蘇***亡黨的原因非常復雜,但最根本的壹點是黨風出了大問題,逐漸由聯系群眾到脫離群眾,最後發展到背離群眾,導致蘇***由盛而衰的淒慘局面。

蘇聯解體前,蘇聯社會科學院做過壹次問卷調查。

被調查者認為蘇***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僅占7%,認為代表官僚、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卻占85%。

蘇***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從不堅持群眾路線、不註重黨群關系開始的。

這個教訓,我們必須永遠記取。

  • 上一篇:中國民俗有哪些
  • 下一篇:什麽是信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